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谢家的短命鬼长命百岁了 > 第四百一十八章香客

第四百一十八章香客

作者:晏三合谢知非 返回目录

朱青正打着瞌睡,忽然听到房里有动静,赶紧推门进去。


点上烛火,走到床边,他伸手一探,三爷竟是一背的冷汗。


谢知非挥开他的手。


“给我拿盅茶喝。”


朱青往冷茶里兑了点热水,谢知非一口气喝完,身子往后一趟。


“没事了,你去吧。”


朱青默不作声的替三爷掖好被子,掩门离去。


一灯如豆。


谢知非看着头顶的帐帘,静静的回忆起一些事,一些人。


是的。


娘盯着的人是淮右。


从郑淮左记事起,就知道爹和娘各有偏心,爹偏心妹妹,娘偏心他。


唯一的区别是——


爹偏心妹妹的同时,对他也十分的疼爱;而娘对妹妹,则完完全全的冷漠无视。


他替妹妹打抱不平。


妹妹那样可爱,字写得那样的漂亮,书读得那样好,什么都乖乖巧巧的,为什么娘对她丁点都不喜欢。


为什么他生病了,娘能守他一天一夜;妹妹生病了,守在床前的,只有爹?不都是一个肚子里掉下来的肉吗?


为了这个事情,他甚至还跑去质问娘。


娘什么话也没有说,只是冷冷地看着他,然后让他滚出去。


正因为娘对淮右的冷漠,他这个做哥哥的,就分外心疼自家妹子,到哪儿都带着她。


其实他们兄妹俩哪里都去不了,祖父不待见父亲,也不待见他们。


祖父不待见父亲的原因,据说是因为娘。


郑家从武,因此娶回来的女人,个个雷厉风行,都是直爽的性子。娘是读书人家的女儿,是爹自己看上,硬要求娶回来的。


更重要的一个原因:兄妹俩生的日子不好,是鬼胎,和尚批命说会克郑家。


他们兄妹俩的活动范围,仅限于海棠院,就算逢年过节,他们都不能走出海棠院的大门。


他们一家四口就只能在海棠院,自个过年过节。


好在祖父虽然不待见他们这一房,吃穿用度上却从来不苛刻,别的房里有的东西,他们一样不少。


唯一苛刻的,是没有丫鬟仆妇侍候,凡事都得自己动手做。


爹每天无所事事,除了教他习武,教妹妹读书外,就是打理海棠院;娘则洗洗衣裳,偶尔动动针线。


一家人的日子,过得平淡无波。


每年的七月十四,爹都会去庙里添香油钱,爹给他们兄妹俩在庙里点了两盏长明灯。


每到这一日,爹天不亮就出门,娘搬把竹椅在院子里等,他和淮右就陪着娘一道等。


爹从来不会空手回来,会给他和淮右带些外头的新奇玩意。


娘也有。


但娘的东西,爹从来不会拿出来给他们看,都是关起门来偷偷给娘。


娘收了东西,半个多月都是乐呵呵的,这是海棠院一年中,最平和的半个月,他和淮右就是闯了祸,娘也只会对他们笑笑。


海棠院二进二出,后面带个小花园。


这巴掌大的地方,他和淮右早就玩腻了,有时候实在无趣,就缠着爹讲故事。


爹会和他们讲祖父打的一个又一个的胜仗;讲沙场秋点兵;讲苍茫的漠北,还有能热死人的齐国……


他和准右都听得津津有味。


爹还讲郑家——


讲郑家的祖籍扬州;


讲老宅边上的竹西亭;


讲扬州最出名的瘦西湖;


讲金兵入扬州时的惨状;


讲扬州人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……


谢知非想着想着,翻了个身,把脸埋进被子里,弓起的后颈脊背微微颤抖起来。


他长久的保持了这个姿势,直到第一声鸡鸣,才掀开被子下床,推开窗户,张开双臂,冲天际咆哮了一声:


“啊——”


外间,睡梦里的朱青吓得魂都要跳出来,飞快地冲进厢房。


谢知非扭头,一脸平静道:“回京。”


……


回京的路,风雨不停。


已经赶到京城时,已经是八月十五的清晨。


一进城门,谢知非就勒住缰绳:“朱青,你先去给家里报个平安。”


朱青听了这话,只觉得头皮发麻。


爷自从见到那个唐明月后,没有一件事情是正常的,更让他担心的是,爷什么都不和他说,都闷在肚子里。


“爷去哪里?”


“去办件事。”


“今天就是十五了。”


“放心,一定赶回来吃团圆饭。”


朱青张了张嘴,最后深吸了一口气,生生把一肚子的话都咽下去,只叮嘱道:


“爷要早点回来。”


“……好!”


谢知非调转马头一路往西,直奔水月庵。


唐明月的身世,他已经摸得八九不离十,还有最后一件事情,他必须确认。


一个多时辰后。


慧如老尼看着面前一脸憔悴的男人,惊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。


“谢大人,你这是从……”


“出了一趟远门。”


谢知非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,“香客捐的香油钱,你们庵里有没有记录在册?”


慧如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,“谢大人,这,这是……”


“不查你们,我就是想看看。”


谢知非温和地添了一句,“当然,僧录司如果要查,我也会让裴大人睁只眼,闭只眼。”


裴大人是干什么的,慧如心里一清二楚。


她冲谢知非一点头:“大人,请跟我来。”


两人走到一处斋房,慧如从怀里掏出钥匙,打开门上挂着的锁。


谢知非推门进去,才发现这里是一处库房。


慧如又掏出另一把钥匙,打开了其中的一个箱笼。


“谢大人,都在这里。”


一箱笼的册子,塞得满满当当。


“帮我找出永和元年到永和八年的册子来。”


“是!”


慧如蹲下去,很快就找到了八本册子。


谢知非也顾不得地上厚厚一层灰,双腿盘坐下来,拿起第一本,一页一页翻过去。


翻到最后一页,什么也没有。


随即,他拿起永和二年的册子,翻过几页,忽的,目光一顿,落在一行小字上:


七月十四,香客郑唤堂,捐银二百两。


他扫一眼后,迅速翻开第三本:七月十四,香客郑唤堂,捐银二百两。


第三本;


第四本;


第五本……


最后一本看完,他把手指停在那一行的下面,“师太,这个人你可有印象?”


“郑唤堂?我记得这人,每年的七月十四都来庵里,给一对儿女点长明灯,再捐二百两银子。”


“这么久远的事情,你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?”


“这……”


谢知非脸一沉。


“说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