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 > 228 推崇备至

228 推崇备至

作者:钓鱼能手 返回目录

所谓得陇望蜀,桓熙起初只是希望将谢安迁来关中,防止他为晋室效力,至于他是否用心辅佐,桓熙并不在意。。


可当谢安来到了长安,桓熙自然不满足于此,转而希望他能够倾尽全力,辅佐自己开创太平。


桓熙在穿越之前,也曾看过《三国演义》,对于徐庶进曹营,一言不发而钦佩不已。


只不过如今的桓熙,好似曹操,曹操以徐庶之母,胁迫徐庶来投,而谢安譬如徐庶。


曹操能够包容徐庶顾念旧主,不肯尽力,但是桓熙却不能容忍谢安摆烂。


因此,特意安排了那场厢房里的那出戏码。


在被桓熙敲打之后,谢安的臣服,本就在情理之中。


然而,桓熙还是多虑了,自从谢安受到他的胁迫,决定接受邀请,举家北上,就等同于放弃了要为晋室守节的初衷。


既然没有了守节的想法,桓熙与谢安就等同于是不甘寂寞的独居俏寡妇,被相中的帅小伙在半夜敲门,二人之间注定是会发生些什么。


话糙理不糙。


长安,谢府。


谢安与谢弈还在谈论着来到北方后的所见所闻。


谢弈突然道:


“我记得,熙儿是在永和五年(公元349年)兴兵北伐,夺取了长安。”


谢安颔首道:


“正是永和五年八月出兵,九月即下长安,三辅豪杰相继来投,石苞溃败于城郊,并于永和六年(公元350年)年初击败王擢、杨初,灭亡仇池,收取秦州。


“随后又在狄道大败张重华,迫使其签下和约,自此坐稳了关陇。”


谢弈听着谢安的介绍,感叹道:


“短短数年时间,关中就有今日的局面,桓熙之才,远胜其父。”


在江东时,谢弈、谢安时常听说关陇繁华,百姓丰乐。


毕竟梁国名义上还是晋朝的属国,双方之间,总会有商人逐利,组织商队,不远万里来往贸易。


二人最初也只是以为这是桓熙有意宣传,夸大其词,以争取江南民心。


可是直到亲眼见证了关中地区如今的兴盛,也才是谢安认为桓熙深不可测,对王猛自愧不如的原因。


王猛虽然在治理关中时,付出更多,可是其中也有桓熙知人善任的功劳。


当然,实际上但凡推行的政策,都是桓熙拍板决定,甚至部分都是他自己提出来的。


谢安认同兄长对桓温、桓熙父子的比较。


谢弈如今早已与桓温重修旧好,这句评语之中,并不存在偏见。


照实而言,这些年来,桓熙的表现就是要比他的父亲更为出色,甚至桓温仰仗其子的流言,也曾甚嚣尘上,否则桓温也不会急于北伐,想要重新证明自己。


当兄弟二人正在评论人物的时候,谢府后院,谢道韫给自己预留的房间内,阮容、谢道韫二人同寝而眠,说着母女间的知心话。


阮容关心的问道:


“令姜在长安,过得可还好?”


儿女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,无论他们是否长大,多大年纪,总还是记挂着他们。


谢道韫笑道:


“多亏阿爷、阿母成全,使我觅得良人。


“夫君待我很好,阿满在洛阳时,夫君见我苦闷,时常开解,可谓关怀备至。”


阮容闻言,难掩内心的欣慰,不枉当年自己多番劝说,才使谢弈没有推掉这门婚事,否则,这么好的女婿,究竟要打着灯笼上哪去找。


当然,没有人是完美的。


桓熙喜好孤儿寡母的名声早已经被传去了江南,但是这点小癖好,对于一位权臣来说,并不能被称之为污点。


就连谢弈都能纳妾,以桓熙的人才相貌,与身份地位,凭什么就得守着谢家之女一人。


《晋令》有明文规定:诸王置妾八人,郡公、郡侯置妾六人,第一、第二品有四妾,第三、第四品有三妾,第五第六品有二妾,第七第八品仅有一妾。


桓熙虽为梁公,但在受命建国之后,礼制等同于诸侯王,能纳八妾。


李媛、韩嫣、张玉儿、慕容英、刘美人、郭姜,桓熙如今府中仅有六妾。


当然,这并不说明桓熙只能再纳两妾。


毕竟众所周知,晋朝的法律,并不能够约束权贵。


至于谢弈能够纳妾,是因为他曾经担任晋陵太守,又被桓温带去荆州做了司马,虽然如今已经赋闲在家,但是总不能逼迫对方休掉此前所纳的侧室。


不过,晋朝的法律不能约束,但是身为大长公主的司马兴男却能约束自己的丈夫。


桓温同样礼制等同于诸侯王,可以光明正大的纳妾八人。


可别说是将人领进门,哪怕司马兴男开恩,准许桓温收下一名外室,桓温就算是想要往乐氏的别院走一趟,也得提前向妻子汇报,征得同意。


对于桓温来说,迁都襄阳,万般都好,唯独一点,便是少了江陵城中的尼庵、道观。


当然,桓温目前也没有心思去找尼姑参研佛法,与道姑重温《道德经》。


桓温如今只是一心盼望着殷浩能够快些前来,代为牵头,推行土断。


此时,殷浩接受邀请的消息已经被桓温所知晓,只要他来了襄阳,桓温有的是法子让他屈服。


不过,强硬手段终究要被放在后头,桓温是个讲究人,如果说得通道理,自然再去无需胁迫,强扭的瓜,也不可能太甜。


与此同时,在桓温奏请之下,殷浩已经被朝廷下诏免罪。


由于桓温想要征辟殷浩为尚书令一事,尚属秘密,除了极个别的心腹,没有人知道桓温为什么这么做。


因此,许多人猜测,莫非真的是桓温顾念儿时的情谊,或者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施舍。


建康、台城。


王坦之并不知道为何桓温会主动请旨,为殷浩解除禁锢。


只是他辅佐会稽王司马昱对抗日益强盛的桓家父子,深感力不从心,于是向司马昱进言道:


“深源(殷浩)不谙军事,但是见识高远,度量清明。


“桓元子(桓温)曾言,选之为将,错用其才,若使为令(尚书令)仆(尚书仆射),足以仪刑百揆。


“深源虽有过错,但是人才难得,还请大王继续对他委以重任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