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22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

第322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计划是计划,执行是执行。


所以既要有计划,还要有实施方案,现在陈景恪他们制定的就是实施方案。


说白了,就是将大计划进行分拆,然后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做。


这个过程有多繁琐,只是想想就知道。


陈景恪和众人一起忙碌了五六天,整个人都麻了。


在一次休息的时候,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。


然后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,娘的,这些日子的罪完全是自找的啊。


他马上起身找到朱标,说道:“陛下,咱们似乎把事情的顺序弄错了啊。”


朱标一头雾水的道:“什么弄错了?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您看啊,我们是陛下的幕僚,负责把您的想法变成计划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陛下,我建议先给内阁票拟权,驳斥权等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再给。”


既然如此,何不先完善内阁,然后双方一起干活呢?


干活的过程,也是学习了解的过程。


很多时候就是如此,我做不做,会不会做,那是我自己的事情。


“然后我们把五年计划的内容告诉他们,再帮助他们制定实施方案。”


国家发展计划,是前所未有的东西。除了他的幕僚团队,就基本没啥人知道。


“所以,您现在应该做的,是把内阁制度完善起来。”


朱标想了想,好像确实如此。


“论证和执行权,是内阁的事情,对吧?”


就是从不同的群体,挑选成员进入内阁。


只是为了防止儒家掌控内阁,需要对内阁成员的成份进行限制。


再加上朱标新皇继位,也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。


反过来说,如果内阁无视幕僚的越权行为,那朱标会不会经常找幕僚干内阁的活儿?


这就需要幕僚团队手把手去教。


陈景恪郁闷的道:“那现在制定实施方案,应该是内阁的工作,我们在这忙活啥呢?”


内阁也同样不知道,他们如何来执行?


那属于越权,侵犯内阁的权力,这事儿是很严重的。


这是自然的,内阁不了解实施方案,就没有办法执行五年计划。


我可以邀请你来帮忙,但你绝对不能随便伸手。


等方案制定好,内阁也能了解国家计划的内容了。


换成朱元璋,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,我就硬做,谁不服就杀谁。


这就触犯了儒家的利益,必然会遭到激烈反对。


朱标不一样,他更希望用政治手段,解决政治问题。


时间长了,内阁就被架空了。


陈景恪连忙摇头道:“不不不,陛下您想啊,我们把实施方案做好了,到最后还是要一点一点的给内阁做解释。”


于是,他并未直接扩大内阁的权力,而是先对其成员的选拔做出了限制。


“如果内阁不同意这个方案,他们就会自己去做……”


“而且我敢保证,内阁肯定不喜欢我们替他们做实施方案。”


朱标恍然大悟,笑道:“这不是内阁现在还不完善吗,就只能麻烦你们了。”


到时候直接就可以执行。


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政策,给予内阁票拟和驳斥权。


“这才是符合官场规矩的做法。”


朱标点点头:“是如此没错。”


省去了很多麻烦,还避免了越权的问题。


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,大家已经接受了新内阁的选人制度。


没有票拟和驳斥权,内阁只是幕僚机构,儒家并不重视,对这种改革没有发表什么意见。


这是权力界限问题,实施方案应该内阁做,现在幕僚群体帮忙做了。


“而且这么做我们也轻松,内阁能学到新东西,两全其美啊。”


比如不准兼职之类的。


并且对内阁的权力,做出了限制。


想到这里,朱标终于点头道:“是我疏忽了,这就将内阁进一步完善。”


“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,按照选人标准,对内阁成员进行一次替换。”


先给票拟权,不给驳斥权,朱标能理解。


所谓内阁权力,其实就是借用的皇权。


皇帝一次性借出去太多权力,必然会引起朝局动荡。


分批次一点点给,能更加平稳的度过。


况且,五年计划是前所未有之事,给了内阁票拟权,他们要是反对可就尴尬了。


朱标不能理解的是,为何要替换内阁成员:


“现在的内阁学士久经锻炼,已经熟悉了工作,且我用着也较为顺手……”


陈景恪解释说道:“首先就是通过此举告诉天下人,虽然内阁的权限扩大了,但之前的选人标准继续执行。”


“甚至陛下可以再次强调,内阁选人标准永为定例。”


“若谁想改变这个标准,那么皇帝就可以收回票拟和驳斥权。”


“如此一来,为了不给君主收回权力的借口,百官将会拼死拥护这個规定。”


朱标不禁颔首,这个办法确实不错。


内阁限制了皇权,而皇权保留了掀桌子的能力。


谁想搞一家独大,皇帝直接废了内阁,实现大权独揽。


为了不给皇帝掀桌子的借口,百官肯定会严格遵守选人标准的。


内阁各派系相互制衡,而皇权又和内阁相互制衡。


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权力失控。


朱标并不介意皇权受到制约,他很清楚,指望后世子孙都是明君是不现实的。


有一个机构,可以稍微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,大明的国祚就能多坚持几年。


只不过这个想法他没有告诉别人,也不方便告诉别人。


陈景恪不知道朱标内心所想,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想法:


“现在的内阁学士做的虽然不错,但他们的起点太低了。”


“即便有朝廷的任命,部堂高官又岂会听他们的?”


还是那句话,部堂高官都是二品大员。


人家奋斗了大半辈子才爬到这个位置,会听你们五品官的?


“所以以后的内阁学士,尽量从部堂高官和封疆大吏里面选拔。”


“如此,他们就拥有足够的威信和执政经验,可以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。”


朱标再次颔首,内阁成员的选拔标准,既要在基层工作过,还要在边疆省份执政过。


从基层一直干到部堂级高官,执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。


足以胜任内阁工作。


“且为了防止有人贪恋权势,最好对内阁学士的任期做出规定。”


“大明的国家计划,以五年为一期,所以内阁学士的任期最好以五年为一届。”


“最多连任一届,也就是十年。”


“期满,即便他做的再好,都要退位给新人。”


朱标再次点头,一个人当二三十年的内阁学士,他不是丞相也是丞相了。


对任期做出硬性规定,确实可以有效杜绝权臣的出现,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。


朱标和陈景恪谈了许久,最后一次对内阁制度进行了全面完善。


次日早朝,朱标宣布给予内阁票拟之权。


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,落针可闻,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向御座上的朱标。


扩大内阁的权力?我们没听错吧?


下一刻……


“嗡……”朝堂和炸开了锅一般,变得嘈杂起来。


朱雄英双手揣在袖子里,低声对陈景恪说:


“啧,群臣的反应不出我的所料,真热闹啊。”


陈景恪翻了个白眼,幸灾乐祸的道:“你高兴什么,陛下说了,让你领内阁事。”


朱雄英表情一僵,我的自由,么得了。


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,眼珠子一转笑道:


“嘿嘿……你是太子伴读,懂吧……”


这下轮到陈景恪表情僵住了,娘的,你们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。


群臣可没功夫理会太子和太子伴读说悄悄话,此时他们依然处在震惊之中。


爹废除丞相,实现大权独揽。


儿子才刚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分权,这父子俩的执政风格差别也太大了吧?


关键是,太上皇可还活着呢。


伱新皇继位才不到俩月,就迫不及待的干这事儿,太着急了点吧?


以至于徐达都破例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此事……太上皇是何意见?”


朝堂再次安静下来,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朱标,等着他的回答。


这要是太上皇不知道,乐子就大了啊。


朱标自然明白群臣的顾虑,说道:“此事朕已请示过太上皇。”


意思就是太上皇已经同意了。


群臣依然感到不敢置信,太上皇那个独夫竟然同意了?


有些反应快的,已经开始兴奋起来。


内阁拿到票拟权,虽然还是幕僚机构,可权力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啊。


君退臣进,这自然是他们乐于见到的。


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思量,怎么进入内阁,争夺话语权。


其中自然以儒家最为积极。


但紧接着朱标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。


“五军都督府、都察院、大理寺,直接对皇帝负责,内阁无权干涉……”


“内阁成员的选拔,依照旧例,并永为定例……”


一系列的限制计划,犹如一盆冷水,兜头浇在了群臣头上。


有人认为这些限制很好,非常的支持。


自然也有人不甘心失去了一个扩大权力的机会。


只是他们在不甘心,也无能为力。


之后朱标又宣布对内阁成员进行替换。


“魏国公徐达作为军方代表,加入内阁……”


“韩国公李善长代表人事任命,入阁……”


“户部尚书邱广安代表财政事务,入阁……”


听到这三个任命,尤其是前两个任命,儒家官员彻底死了心。


和这两位斗,他们还没那么想不开。


徐达和李善长也同样惊讶,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进一步。


不过他们马上就明白,自己不过是被拉出来的幌子,为内阁制度站台的。


一项制度,不论一开始遭受多大的非议,一旦执行下去就会形成惯性。


后面的人就算有再多的不甘,都很难动摇。


这也是为何变法很困难的原因。


而有了他们两个站台,没人能阻挠内阁的变革。


之后朱标又公布了剩下四个名额。


都察院、大理寺、礼部各有一人入阁,这三人都是儒家官员。


第七个名额,则给到了一个名声不显的人,耿光。


但所有人都知道,他是太子幕僚团队的重要成员,谁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。


如此七个名额确定,六个是朝中大佬,一个是太子幕僚。


儒家官员占据了三席,表面看依然是最强势的。


他们虽然有所不满,却也能接受这个结果。


皇帝自然也满意,因为另外四席有两个是勋贵,一个是心腹。


还有个邱广安是计官群体,但和陈景恪关系莫逆。


就算按照规则走,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。


而且朱标知道,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。


等思想构建完成,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。


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,再无独大的可能。


陈景恪当初推演的,文官集团独霸内阁,操控国家的局面,基本不会出现了。


接着,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。


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


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,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。


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,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。


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,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,被以后的君王执行。


别管给不给实权,有这个名头在,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。


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。


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,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,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。


太子地位稳固,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。


不用担心站队失败,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。


朱标继位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
除了极少数位置,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。


即便是被替换的人,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,而不是彻底失势。


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,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。


勋贵、官僚、读书人,无不欢呼雀跃。


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,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。


而且强化内阁,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。


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,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。


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。


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,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,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。


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。


会议讨论了很多东西,主要是内阁的内部建设问题。


比如办公司、中书司等等,都要建立起来。


还有就是,内阁会增加四十九名行走。


内阁行走由皇帝亲自任命,没有独立的决策权,只能协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。


这一点内阁学士们自然不会有意见。


有人帮忙分担工作,那自然是好的。


而且,谁都能看得出来,内阁行走更类似于以前的翰林,培养部堂高官的地方。


只是翰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,皇帝都没权力随意任免。


而内阁行走不一样,全看皇帝的心意,是皇帝培养心腹的绝佳途径。


将这些东西都商量好,接下来就是去实施了。


朱标给出了一个期限,一个月内新内阁必须组建完成,并自如运转。


对于别人来说,这或许很难。


可有徐达和李善长在,就不一样了。


这俩人出手,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。


关键现在俩人都很佛系,对争权夺利没啥兴趣。


徐达一心等女儿再大两岁正式成为太子妃,他就可以安心退休了。


李善长则忙着完善法治思想,完成立言的大业。


也正因为没有私心,做起事情来反而更加的无往不利。


其他人就不一样了,直接进入决策机构,有多开心可想而知。


其中就包括邱广安。


从皇宫出来,他就一直跟着陈景恪:


“上次你和我说,将阶梯收税做好,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。”


“当时我还在想,我都已经是户部尚书了,哪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。”


“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……”


“哎,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,就是认识了你啊。”


“若无你,哪有我的今日。”


陈景恪能理解他的兴奋,笑道:“不要多想,你能入阁是自己的能力,与我无关。”


邱广安自然不信,不过嘴上却说道:“我懂我懂,一切都是皇恩浩荡。”


不过他的话也不算错,他能走到今天,也确实和陈景恪有很大关系。


但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,否则不成拉帮结派了吗。


一切都是皇恩浩荡。


等他的兴奋劲儿过了,陈景恪略微透漏了一些消息:


“你要做好准备,陛下强化内阁是有更大的计划,接下来朝廷会有大动作。”


“前所未有的大动作,如果你不能适应新变化,这个位置怕是做不久。”


邱广安心中一凛,连陈景恪都说是大动作,还特意强调是前所未有,那肯定是小不了。


新皇果然不一样啊,别人新皇继位都是小心翼翼,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。


不过,作为靠着改革上台的革新派,他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君主。


君主一味的守成,臣子如何想建功立业。


“你放心,我不会让你失望的。我不敢保证将两届任期做满,但一届是没有问题的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