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98章 闪电战

第298章 闪电战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三月初,朱棡也按照约定时间出兵。


只是他们比较倒霉,在草原上转了一个多月,一个敌人都没见到。


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,也速迭儿早就知道大明会在春季发动攻势,提前将这一带的人全都迁徙到了漠北。


乃儿不花和咬住并非也速迭儿的核心部族,有自己的想法,才会留在漠南过冬。


然后被朱棣连窝端了。


表面看,晋王这一次劳师动众却毫无所获。


然而这只是表面,事实上朱棡根本就不在这里。


军中的那个晋王,不过是个替身罢了。


真正率领这支军队的,是他的岳父永平侯谢成。


而朱棡本人,早在二月份就已经率军西进,前往哈密。


“山西离哈密三千里,就算日行百里也需要一個月,等到了地方将士们也提不动刀了。”


“所以我必须提前出发。”


“永平侯和定远侯代替我,率领主力北上做出佯攻姿态,切记不可深入漠北。”


“到三月底全军后撤,永平侯驻守边关防止有变,定远侯率五万大军前往嘉峪关与我汇合。”


安排好一切,朱棡率领五千骑兵赶往嘉峪关。


因为天冷,他们行军速度并不快,二月底才到达目的地。


与先一步到达的会宁侯张温会师。


休整三天后,朱棡做出了具体的作战计划。


“此地离哈密一千里,我会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赶路,十日内到达,对哈密城发动突袭。”


“然后回头攻打豳王部。”


“所以,会宁侯你要在十日后出关,威慑河西五卫,以策应我的行动。”


张温不解的道:“为何不先打更近的豳王部?”


朱棡说道:“豳王部在酒泉,若先打他,更西面的哈密王就有时间做出反应。”


“不论他是逃往察合台,还是向察合台求援,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”


“打哈密重在突袭,趁他还未反应过来一举而下。”


“所以,我要先越过豳王部,打更后面的哈密王。”


“而且一旦我打下哈密,就能堵住豳王逃跑路线,形成瓮中捉鳖之势。”


张温担忧的道:“就怕豳王会在您背后生事啊。”


朱棡毫不在意的道:“放心,只要我拿下哈密城,豳王就算出兵堵后路也不怕。”


“况且不是有你在吗,就算我不能如期拿下哈密城,有你在后方接应,他也不敢乱动。”


见他都想到了,张温也就不再劝说。


但肩膀上的压力却更大了。


朱棡但凡有闪失,自己九族难保啊。


他恨不得自己去突袭哈密,留朱棡在背后策应。


可他也知道,以朱棡的性格是不可能接受这个提议的。


只能在心中祈祷,千万别出问题。


三月初,休整三日后朱棡率军出发。


一人三骑,马歇人不歇,务求在十日内到达哈密城下。


当年铁木真的骑兵曾经创下了数十日不歇,平均日行一百八十里的记录,对敌人发动了闪电战。


恐怕他怎么都想不到,一百多年后会有人用相同的战术对付他的后人。


然而老天或许不想看到朱棡如此顺利,他出兵两日后天气陡变,气温降到了冰点。


天上有雪屑降落。


在这种天气急行军,对人马都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

面对恶劣天气,朱棡却没有放慢行军速度的打算。


将全军将士召集到一起,开了个简短的动员会。


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和废话,直入主题道:


“所有参与此次行动的,加一级军功。”


“冻伤冻残者加二级军功,冻死的弟兄赐勋七级骑尉。”


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听到这个奖赏,本来心有怨气的士兵立即变得士气昂扬。


“万胜。”


最后他们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了哈密,最后统计下来,一百三十四人冻死,两千余人冻伤冻残。


面对这个数字,朱棡面色不变,这是早就预料到的结果。


他没有进行任何休整,直接对哈密城发动了突袭。


那一日微风,碎雪飘扬。


当毫无准备的哈密城守军,看到这支浑身裹着冰雪,从昏暗中杀出军队时,犹如看到了神兵天降。


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,连尝试关闭城门都没有,任由朱棡的骑兵从城门杀入。


正在王宫里烤火的哈密王纳忽里,乍一听到敌军杀来,还想负隅顽抗。


等确定城门失守,尤其是得知率军的是晋王朱棡,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。


爷爷别杀我,我投降了。


这次朱棡没有再着急,而是在哈密城休整几日,同时也是给张温反应的时间。


五日后,推测张温应该已经出关。


他将伤情严重的两千名将士留下守卫哈密城,带领还能战的两千余将士再次出兵。


目标酒泉的豳王。


豳王倒还算有骨气,坚壁清野关闭城门,意图负隅顽抗。


之所以没有选择正面和朱棡对抗,实在是他这个王爷有点水。


手下只有两万多牧民,能战之士不过四千。


确实没有勇气和朱棡正面交锋。


朱棡并没有急着攻城,虽然对方城池低矮,但那也是城池。


他来的都是骑兵,没有攻城器械,强行攻城就是送死。


所以选择了围而不攻,双方就此僵持了下来。


如果能看到豳王,朱棡肯定会说一句:我在等援兵,你在等什么?


豳王估计会回答:我……我也在等援兵。


只可惜,他期待中的援兵永远也不会来。


七日后张温大军赶到,朱棡立即下令攻城:


“儿郎们在外面冻了那么多天,想今晚进城睡个暖和觉。”


于是,下午城池就被攻破了。


豳王的四千军队被屠戮一空,部落十岁以上的男人也全部处死。


但是对豳王本人,朱棡反倒是挺尊重的,给予了最基本的礼遇。


用他的话说就是:这个豳王还算有点骨气。


接下来,朱棡就命张温分出一支军队前往哈密接管防务,并强调:


“谨防察合台出兵,以防守为主,不可轻易出战。”


之后才开始处理河西的事情。


张温先是汇报了近期河西局势:“河西五卫听闻您的行动,有些骚动。”


“但也只是加强防守,并未有出兵的迹象。”


朱棡不屑的道:“一群鼠辈,其他势力呢?”


张温回道:“不少小部族迁走了,不过大多还在观望局势。”


朱棡说道:“不用理他们,等定远侯大军一到,就着手废除河西五卫。”


接下来就是等待。


河西五卫和各势力,都派出代表来面见晋王,不过他们都没见到朱棡的面。


不是朱棡摆架子不见,而是他确实没空见。


在城内休整几日后,他亲自带人考察了河西的情况,最终决定将自己的未来的府衙放在沙洲敦煌。


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,与青藏和西域相连,地理位置非常重要。


自然环境方面,虽然干旱少雨,但有绿洲有水源。


可开垦十余万亩土地,还有部分草场可供放牧。


养活五千户百姓是没有问题的。


再加上背后的酒泉、张掖、金昌、武威等地支援粮草,足够养活一支数万人的大军。


唯一的缺点就是,这里没有汉人。


关内的汉人一般也不愿意到这里来,只能想别的办法弄人过来。


对于那些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来说,分地分婆娘就是最好的诱饵。


这也是他将豳王部的青壮全部处死的原因。


不是因为他们抵抗了,而是看上他们的女人了。


将来这些女人,都会分配给内地迁徙来的人为妻。


十岁以下的孩子,都会取汉名接受汉人教育,长大了就是汉人。


还能将酒泉空出来,安置汉人百姓。


如此他才算是在河西站稳脚跟。


自从接到朱标的信那一天开始,他就在谋划如何经略河西。


他在这里的每一步棋,都是经过计算的,不会做无用功。


就在他四处考察的时候,哈密那边传来消息,察合台汗国果然蠢蠢欲动。


只是当发现明军严阵以待,不给任何机会,最终选择了退缩。


说白了,此时的察合台汗国,已经不是当年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了。


打不过西边的帖木儿,更不敢对大明露獠牙。


四月中旬,定远侯王弼大军来到嘉峪关。


接到消息的朱棡,给河西五卫下发了请帖,邀请他们赴宴。


鸿门宴的故事,河西五卫的五个蒙古王公自然知道。


然而就算知道又如何,只能前来赴宴。


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反叛,然而王弼的五万大军,彻底断绝了他们所有的小心思。


直到这时,五卫蒙古王公才懊悔,为何不一开始就反叛截杀朱棡。


可惜,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卖。


宴席当日,朱棡就宣布了朝廷的命令。


由他担任河西总督,全权管理河西事务。


同时鉴于大明已经废除卫所制,河西五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

即便早有心理准备,听到这个命令,五个蒙古王公也面色大变。


朱棡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,继续说出了对他们的安置方法。


两个留在河西,三个迁徙到山西定居。


之所以留下两个在河西,是为了让他们在删丹山军马场养马。


还有比他们,更适合干这个活儿的吗。


五个蒙古王公这才稍稍放下心来,至少没有直接打散他们的部落,比想象中的情况要好了许多。


宴席结束,朱棡就将他们给放走了。


五个蒙古王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竟然没有将他们扣留?


劫后余生的五个人也没敢多磨蹭,赶紧逃回家中,按照朱棡给出的命令对部落进行迁徙。


反抗?


从洪武二年,他们接受大明的册封那一天开始,就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。


而且实力也不允许。


说起来是五个王公,实际上每家也就两三万人,能战之兵不过五千。


靠这点力量,面对现在的大明,实在生不出反抗的想法。


——


河西的六个蒙古王公,豳王部被屠,其余五个也被解决。


剩下的就是如何迁徙汉人百姓,进行实际统治了。


朱棡自己的预期,是用两年迁徙百姓恢复生产,第三年河西恢复大治。


至于中间会不会出现意外,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。


不过河西的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。


大明灭了哈密王和豳王,废除河西五卫,着实吓坏了生活在这里的部族。


大部分都选择了逃走,没逃走的也战战兢兢了,生怕轮到自己。


真正让朱棡担心的是康藏三卫,万一他们受到惊吓反叛就麻烦了。


不过还好,早有准备的朱元璋,提前派出了使节。


在朱棡废除河西五卫的时候,使节进入康藏见到了康藏三卫的首领。


改封三卫为土司,其它不变。


册封结束后,使节才告诉三个土司,你们和他们不一样,朝廷需要你们世代镇守康藏。


不管这话是真是假,至少朝廷表明了态度,让三家的首领都放下心来。


没多久,邱广安也如计划的那般,送来了第一批三千户移民。


朱棡将一千户安置在酒泉,两千户安置在敦煌。


并命令部分将士参与屯田,帮助百姓恢复生产。


一直忙碌到六月份,才总算是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。


然后,他留下张温镇守河西,自己押送哈密王和豳王凯旋回师。


另一边,朱棣也是战果丰硕。


他先是根据情报,攻破了乃儿不花。


在招降乃儿不花后,获得了咬住的过冬地点。


之后他故技重施,逼降了咬住。


至此,洪武二十二年率先南下劫掠的两个蒙古部落,全部被攻破。


北元势力再遭重创。


漠南已经几乎看不到大型游牧部落了。


朱棣也没有恋战,拿下咬住之后就班师回朝。


——


在两位亲王大杀四方的时候,大明内部也没有闲着。


今年上半年,朝廷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变革,主要以深化改革为主。


唯一值得说道的事情,就是朱标拿出了一本独特的史书。


要求将此书列入学子必读科目。


此举果然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反对,如何培养学生早就有规矩的,岂能随意改动。


更何况还是未经他们允许增加的。


但朱标可不是任人拿捏的性子。


他没有和这些人争辩,而是透漏风声出去,下一届科举策论篇会增加相应的题目。


科举的策论题目本就是君主所出,这是合理合法的,谁都没办法置喙。


文官系统直接哑火,不得不接受了这门课。


要说这本史书独特,是因为它不光是介绍华夏历史,还顺便介绍了一下外面的世界。


包括天竺、帖木儿汗国、奥斯曼、罗马等,大致介绍了这些国家的情况。


重点自然是这些国家被宗教统治,不允许祭祀祖先。


正如陈景恪所料,仅此一点就让大家对那两个宗教,产生了严重的鄙视。


果然是蛮夷之辈,无父无母、数典忘祖。


除了这件事情之外,大明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打击宗教行动了。


在锦衣卫的疯狂打击下,小庙几乎被清扫一空,佛道两家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。


两家派到京城游说的人员,全都被锦衣卫圈禁不许外出。


行动一直持续到六月份,丝毫不见停歇。


就在所有人都以为,朝廷真的要灭佛毁道的时候,朝廷终于放出了消息。


陈景恪对外宣布,全新的宗教管理法制定完成。


并要求佛道两家各流派话事人,十五天内赶到洛阳接受学习。


逾期不到者视为不尊法令,予以取缔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