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

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

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,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,到处都是问题。


别的不说,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。


面对这种情况,朱标苦笑道:“以前我一直以为,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。”


“今日才知道,竟是如此的粗糙,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。”


朱元璋看完要求,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:


“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,只能靠你去做了。”


顿了一下,他郑重的说道:“能者上庸者下,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,不用考虑我的意见。”


需要‘下’的又何止是官员,还包括他这个皇帝。


朱标身躯一震,深吸口气说道:“是,爹您放心,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。”


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,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。


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,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。


如果情况顺利,他就顺势退了。


要是情况有变,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,那也没必要强行退。


比如,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,但因为军事改革,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。


而这一次,则是必须要退了,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。


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,就是数据化。


将全国数据化,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。


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,监国的身份都不行。


还有个原因,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。


别的什么帝国计划,什么商业计划,虽然不懂却也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。


数据化全国,他连方案都看不懂,更别提去做了。


如果是以前,他肯定会觉得备受打击。


现在除了有点唏嘘,更多的还是轻松。


“咱早就知道自己落伍了,之前还能借口扶一把标儿,赖在这个位置上。”


“那個什么数据化,咱看都看不懂,哪还有脸赖在这个位置上呦,退了退了。”


老朱靠在躺椅上,嘴里满是唏嘘,脸上却全是欣慰。


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的详情,也果然不再劝:


“也好,退就退吧。你都给我说多少次了,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。”


老朱自己都乐了:“也是,咱都说多少次要退了,再不退实在说不过去了。”


“有标儿和雄英在,咱退的也放心。”


“哎呀,有子有孙如此,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。”


话刚说完,就见徐妙锦一脸不耐烦的走了进来。


朱雄英跟在后面,一脸讨好的道:


“我错了,我错了还不行吗,妙锦你就别生气了。”


马皇后无语的道:“这没脸没皮的样子,和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”


老朱得意的道:“嘿,在自家媳妇面前,要什么脸皮。”


——


陈景恪再次过上了繁忙的生活,每天吃住在皇宫,没日没夜的工作。


偶尔回家一趟,还要带着厚厚一摞资料。


精神恍惚间,他几以为自己又穿越回了前世。


没办法,虽然数据不全,但工作计划还是要做的。


细致的计划做不了,那就做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,以后慢慢再填充内容。


而且这第一份政府工作计划,也是为以后树立一个模板,显得尤为的重要。


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计划,有多困难可想而知。


陈景恪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保不住了。


关键是,这个时代的人抓不住重点。


或者说,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做计划,缺乏前瞻性。


他只能一点点把这些东西给加上。


比如,钢铁产量,压根就没人重视。


工作计划里,就没有提高钢铁产量这一项。


当陈景恪指出这一点的时候,朱标的团队成员都很惊奇。


铁确实很重要,但大明的铁已经够用了。


列入朝廷工作计划,小题大做了啊。


其实倒也不能怪他们,对于古典社会来说,开矿确实是弊大于利的。


朱元璋就曾经说过:“(矿)利于官者少,损于民者多,不可开。”


明初有一个县的县令发现自己辖区有铁矿,以为政绩来了,连忙组织人开采。


然后将产出的铁当做成绩献给朱元璋。


然后他就迎来了老朱的铁拳打击,官被罢免,铁矿也被关闭了。


是他们目光短浅吗?


不是。


原因很简单,生产力低下,开矿成本太高,利润太少。


且有能力开矿的都是高门大户,财富都落入了他们手里。


矿工也属于高危行业,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。


说的再直白点,开矿上不利于国家稳定,下损百姓。


肥的是中间的高门大户。


所以,他们不赞同开矿是完全符合时代背景的。


但,时代变了。


或者说,时代即将迎来大变革。


钢铁产量变得尤为重要。


“别的我不能和你们多说,只能告诉你们,未来百年内,钢铁产量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硬指标。”


朱标的团队不说话了,默默的将钢铁产量列入了工作计划,而且是百年计划。


陈伴读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明白,不是他有错,而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。


这句话对朱标的团队同样适用。


从宝钞变革大家就开始合作了,陈景恪用事实告诉他们,什么才叫目光长远。


对朱标的团队,陈景恪可以采用强硬态度推行,对朱元璋、朱标和朱雄英,则需要解释一下的。


更何况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,只是涉及到一些机密,不方便提前透露。


“咱们先说火器,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,都需要大量的钢铁,而且还必须是上好的钢铁。”


“火铳的威力你们也见到了,其实现在完全可以大批量列装军队,取代冷兵器。”


“我们没有这么做的原因,其一是新式火铳还在研发中。”


“现在大批量列装这种落后火铳,过上两年就要更换,太浪费了。”


“其二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钢铁产量不够。”


“一杆火铳,最少需要五斤铁,多则十斤左右。”


“火炮需要的钢铁就更多了,少则几百斤,多则几千斤。”


“大明的钢铁产量,刨除民用的数量,还能余出多少来打造火枪火炮?”


“现在制约大明进入火器时代的,不是火器太落后,而是钢铁产量不足。”


军事的重要性大家自然知道。


火铳火炮的威力,他们更是再清楚不过。


虽然大明没有大规模列装火器,却也组建了一支军队,名为神机营。


拥有五千六百人。


神机营的战斗力那是相当恐怖,如果地形合适,对冷兵器就是碾压。


也就是野战,骑兵能靠着强大的机动力,发起决死冲锋,才有取胜的机会。


但伤亡也会非常惨重。


这还是用的燧发火铳,如果陈景恪设想中的定装金属弹和机关铳造出来,冷兵器将会被全方位吊打。


骑兵也没用。


可以说,火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了必然。


而火器对钢铁的需求量会非常庞大,扩大钢铁产量已经成了必然。


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火铳火炮对钢铁的需求其实并不算大,真正的大头是基建,是船,是车。”


朱元璋不解的道:“基建?船?车?”


“什么是基建?造船造车用的更多的是木头,虽然需要铁钉,可那才需要几斤铁啊。”


陈景恪回道:“基建就是基础建设,比如修路、建房子、修筑水渠、桥梁等等。”


“以前修筑这些东西用不了多少铁,可水泥混凝土需要筋当骨架。”


“现在我们用的是竹筋,只是暂时的,真正适合做混凝土骨架的是钢铁。”


“钢筋混凝土,那才是真正的牢不可破。”


朱元璋眼皮子直跳,钢筋混凝土?


只听这个名字,就知道肯定很牢固。


可是用钢铁当筋骨,太奢侈了吧。


陈景恪没有解释太多,说了他也很难想象到那种场景,转而说道:


“还有船,可以用木头做船,自然也可以用钢铁做。”


“钢铁打造的船,其牢固程度是木船无法比拟了。”


“而且以钢铁为龙骨,可以铸造更加庞大的战舰,到时候长百丈的战舰都不是稀罕事。”


“这么大的船,一艘就需要消耗几十上百万斤铁。”


“大明现在一年的钢铁产量,连半艘船都造不出来。”


朱元璋嗤笑道:“胡说八道,那么大一坨铁放在水里不是沉了吗?”


朱雄英插话说道:“皇爷爷您想想铁盆铜盆,放在水里不是不会沉吗。”


朱元璋说道:“盆子才用多少铜铁,他说的那可是几百万斤。”


朱雄英笑道:“几百万斤铁揉成一团肯定会沉,如果造出一个足够大的盆呢?船不就是放大的盆吗。”


朱元璋想象了一下几百万斤钢铁做的盆……算了,想象不到。


不过他也知道朱雄英说的有道理,但依然不看好这种大船:


“这么重的船,如何开动?要是用桨划,那得多少人才能划得动。”


“就算用风帆,想要开动也很难吧。”


朱雄英也有同样的疑惑,钢铁可以做船他能理解,可如何开动呢?


陈景恪说道:“陛下可还记得我说过的蒸汽机吗,用那个东西就能启动钢铁巨舰。”


“它不但能启动巨舰,还能拖动钢铁打造的车……”


陈景恪又将火车大致讲了一下:“……一根一丈长的钢轨就需要三四百斤铁。”


“修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,需要的钢铁就是天文数字。”


朱元璋眼皮子再次跳动:“你等等,伱等等,你说那种蒸汽机可以拖动几万斤重物,和骏马一样奔驰不休?”


陈景恪认真的道:“对,这还是最初级的蒸汽机车。”


“将来技术进步了,还能造出可以拖动几十万斤,上百万斤重物的蒸汽机车。”


“嘶……”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,太不可思议了。


朱标的表情也比他好不了多少,简直就是在听神话故事一般。


他们无法相信会有这样的东西。


但想到温差发动机,想到留声机,又不得不信。


况且,蒸汽机这东西,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说了。


如果这种蒸汽机车真的能造出来,那对国家的帮助可就太大了。


从此朝廷就能摆脱漕运限制,用铁路将国家联系在一起。


各种物资调动,军队的输送……


朱雄英则丝毫没有怀疑,脸上充满了兴奋,恨不得马上就将蒸汽机造出来。


朱元璋深吸口气,说道:“就算你说的事真的,成本实在太高了。”


“就算倾尽大明所有的钢铁,都造不出一条铁路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是的,以大明此时的钢铁产量,别说是铁路,蒸汽机都造不出几台。”


“所以我才提议,将钢铁产量纳入国家规划中来。”


“而且还要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发展,为将来做准备。”


“否则等蒸汽机造出来,却受制于钢铁无法应用,才是最让人无奈的。”


“那将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。”


朱元璋说道:“可是开矿是很危险的事情,我怕你的蒸汽机还没出来,百姓先造反了。”


陈景恪眼神一狠,说道:“为什么要用大明的百姓来开矿?”


“日本有一千万人口,虾夷也有两三百万人口,还有其他海外诸国,也有大量人口。”


“从这些地方抓捕、购买奴隶去开矿。”


“如果需要用人命来为大明的强盛奠基,那我希望用的是敌人的命。”


“如果需要有人为此背负骂名,我愿意下地狱。”


朱雄英激动的道:“这个骂名,我和你一起背。”


朱元璋有些头大:“你们……哎,标儿你以为该如何做?”


朱标表情凝重,缓缓点头说道:


“这个世界很大,不只是有大明一个国家。”


“我们止步不前,别人却不会停下来等我们。”


“大明必须主动拥抱新时代,否则就会被世界淘汰。”


朱元璋严肃的说道:“好,未来总归是要看你们的,咱就不说什么了。”


“你们放手去做吧。”


于是,在大家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钢铁生产被列为大明的百年发展计划。


就连制定这项计划的朱标团队成员,也根本不知道,他们所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