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53章 我毕生的追求

第253章 我毕生的追求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话题的起因,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。


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,设立最低薪酬标准,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。


“商业想要发展,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。”


“百姓有了钱,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,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。”


“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,就可以扩大生产,雇佣更多人干活。”


“一般会接受雇佣的,都是失地的百姓。”


“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,就不会铤而走险,有利于社会稳定。”


“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,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。”


“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,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。”


“他们手中有钱,为了赚更多的钱,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,生产更多的商品。”


朱元璋不解的道:“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、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?”


朱雄英接话道:“谁才是消费的主力?百姓啊。”


“富人整天穿金戴银,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。”


“柴米油盐酱醋茶,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。”


“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,钱从哪里来?”


“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,没地的就给人做工。”


“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,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。”


“工商业发展了,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,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。”


朱元璋更加疑惑:“对啊,这不是挺好的吗?为何还要多此一举。”


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:“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,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?”


“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,一是提高生产技术,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;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。”


“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。”


“而压缩雇工薪酬,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。”


“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,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。”


“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,连肚子都填不饱,拿什么去消费?”


“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,谁来赔偿?”


“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,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……”


“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,就会百业凋敝,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。”


朱标缓缓颔首,说的很简洁很直白,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
陈景恪很是欣慰,这小子学的不错。


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,也会有衰退期。


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,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。


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,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。


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。


朱元璋则有些头大,他感觉自己明白了,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。


难道前人都错了?


“你说的咱有些懂了,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?”


“百姓手里的钱再多,也不会进入国库啊。”


“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,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。”


“这对朝廷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
朱标也不禁点头,是这个道理啊。


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,反过来掣肘朝廷。


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富民和强国,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。


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,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。


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。


陈景恪却以为,更大的原因在于,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。


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。


现代科技发达,国家在需要的时候,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。


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,国债。


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。


可在古代,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。


国库没钱就是没钱,百姓手中有再多钱,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。


而加税,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,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。


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,最终只能造反。


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,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。


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。


直到陈景恪穿越前,这個问题依然没有解决。


各国唯一能做的,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。


然后利用税收,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,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。


仅此而已了。


那么多大佬都没解决的事情,陈景恪自然也解决不了。


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,而是说道:


“就算不这么做,土地财富兼并也不会停止。”


“发展工商业,让百姓手中有钱。然后让钱流动起来,朝廷从这个过程中征收到足够的赋税。”


“有了税,朝廷就能做许多事情。”


“比如养活一支强大的,只效忠于朝廷的军队。”


说到这里,陈景恪就没有继续再往下说。


但他的意思,大家都听懂了。


掌握住刀把子,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。


朱雄英舔了舔嘴唇,说道:“都是韭菜而已,长的旺盛了才好收割。”


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。


但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样收场,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没有说出来,怎么能结束呢。


“陛下、殿下,你们觉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逻辑对吗?”


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怒了,啥意思?


“老子都相信了,你别和咱说刚才那一套是错的啊。”


朱标也一脸疑惑,方才的推理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啊。


朱雄英先是疑惑,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,恍然大悟:


“答案没错,但推理过程错了。”


朱元璋更疑惑了,什么意思?


朱标也很疑惑,推理过程就是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消费,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,才有助于提高生产力。


答案就是给百姓松绑,让百姓有钱能消费的起。


这个过程没错……不对。


想到这里,他也恍然大悟,说道:“这是商人思维,一切以营利为目的。”


“朝廷作为国家的统治者,不能只考虑利益,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是否如此?”


陈景恪赞道:“殿下英明,正是如此。”


朱元璋也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,说道:“你小子是真会忽悠人,咱都被你给忽悠住了。”


“你就直接说吧,到底是个什么意思?”


陈景恪正色道:“正如殿下方才所说,朝廷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。”


“那么为什么朝廷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这个责任又是什么?”


朱元璋眉头紧皱,在他想来这不是一句废话吗。


朝廷就是朝廷,统治黎民苍生,不就应该要承担更大责任吗?


朱标却陷入了沉思,对啊,朝廷为什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?


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?


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,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,这是天给的任务。


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,那么没有‘天’,这个责任是谁给的?


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,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。


“契约论,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,换取朝廷的保护。”


朱雄英连连摇头,接话道:“不对,至少不全对。”


“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,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。”


“比如,没有人希望死亡,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。”


“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,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。”


“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,已经很不错了。”


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,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。


今天却没有生气,反而谦虚的求教道:


“你可有更好的解释?”


朱雄英干脆的道:“没有,但我知道,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,我们都要将其做好,否则就是改朝换代。”


朱标点点头,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,希望他能给出解答。


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说道:


“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盛世盛世,什么叫盛世,标准是什么。”


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:“外无强敌,百姓安居乐业,吏治清明,可为盛世。”


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:“国泰民安。”


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:“万国来朝,物产充足,百姓富足,可为盛世。”


陈景恪回道:“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,国泰民安可为盛世。”


“那么问题来了,国泰和民安,谁在先谁在后?”


不等他们回答,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:“在朝廷来看,自然是国泰在前,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。”


“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,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。”


“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,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,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。”


“那么,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,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?”


朱元璋面色阴沉,一句话都不说。


朱标嘴巴张了张,想要反驳,却说不出一个字。


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。


过了好一会儿,朱元璋才说道:“百姓更看重民安,只有国泰才能民安,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。”


“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,也就无所谓忠诚,是不是如此?”


陈景恪点点头,说道:“每逢乱世,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。”


“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,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。”


“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,来武装那个国家,用来攻打中原王朝。”


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。”


“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‘华夏’这个概念,就是要告诉世人,我们是华夏后裔。”


“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,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。”


“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,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。”


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,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,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。


现在看来,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。


果然,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。


当伱以为看透他的计划,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。


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:“所以,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,是吗?”


陈景恪颔首道:“准确的说,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。”


“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,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,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。”


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。


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,反而认真的倾听。


“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,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。”


“比如汉武帝,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,还是为了保护百姓?”


“当然,也有可能是两则兼有。”


“但以汉武帝的操作来看,定然是前者居多。”


祖孙三人皆点头不已,看看史书上对汉武帝晚期的描写就知道了。


完全是一副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亡国之相。


打匈奴没错,帝王将相获得了文治武功,百姓得到了安宁,算是多赢的局面。


但后期的骄奢淫逸、穷兵黩武,就有大问题了。


“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时兼顾民安的,就是大家赞颂的明君了,比如唐太宗。”


“他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型战役,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得到休息,让民间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。”


“他这么做真的是出于爱民之心吗?我不知道。”


“但从他那句‘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’,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”


什么端倪?


从乱世走出来的他,知道百姓过不好会造反。


所以才会与民修养生息。


“可他是怎么想的不重要,正所谓论迹不论心,我们只需要看他是怎么做的。”


“他确实做到了兼顾国泰和民安,所以才会被世人赞颂。”


“所以,在我看来,盛世就是国泰和民安达成平衡。”


祖孙三人不禁点头,君王实现文治武功的追求,百姓获得安宁,确实可以称之为盛世了。


陈景恪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压儒家,但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。”


“恰恰相反,我很支持儒家成为显学。”


“原因其实很简单,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。”

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


“使耕者有其田,居者有其屋……”


“而这,也是我毕生的追求。”


(本章完)

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