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02章 某高丽(完)

第202章 某高丽(完)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反对出兵?


其他人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直接,冯胜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,露出不悦之色。


军国大事,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毛头小子置喙了?


关键是,打辽东这是多大的军功啊,你说不打就不打了?


你这是阻止我们立功。


只是皇帝面前,还轮不到他们反对。


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,问道:“哦,说说理由。”


陈景恪看了看桌子上的地图,找到辽东和高丽所在。


用手画了一个大圈,将两者全部圈进去:


“辽东和高丽是一体的,大明要么不打,要么就将两者一起打下来。”


众人都震惊不已,没想到他不是反对打辽东,而是嫌朝廷的计划还不够大啊。


徐达等人连忙伸头去看,越看越觉得这话有道理。


蓝玉想都没想,就说道:“是啊,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高丽呢,还是陈伴读眼界更高啊。”


冯胜却没那么高兴,眉头微微皱起,说道:


“高丽可不是小国,不好打。”


徐达也赞同他的看法,说道:


“高丽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,拥有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。”


“常备军有十万之众,其中骑兵约一万五千人。”


“如遇外敌,可动员超过五十万人。”


“想要覆灭他们,很难。”


“如果我们露出敌意,迫使他们彻底投向北元,恐怕事情就麻烦了。”


其他人也大都不赞同此策。


朱元璋也惊讶于陈景恪的大胆,竟然准备将手伸向高丽。


他心里其实和徐达等人一样的想法,太不现实了。


不过出于对陈景恪的信任,他没有着急,而是问道:


“诸卿的话伱也听到了,可有什么要说的?”


陈景恪点点头,说道:“诸位先别急,且听我细细道来。”


“我们就效仿一次晋献公,来一次假道伐虢。”


“先安抚高丽,等打败北元守将纳哈出,再趁其没有防备的情况下,大军掩杀拿下高丽。”


众人依然不看好,计策虽好,可高丽那边也不是死人。


大明在辽东和北元交战,他们岂会不做防备?


明军先是和北元激战,届时师老兵疲,怎么去打以逸待劳的高丽守军?


陈景恪知道仅凭一个计策,说服不了他们,他真正的杀手锏在后面。


“我最近一直在了解高丽的情况……”


“虽然他们明面上实力很强,但内部隐患重重。”


“前任高丽王虽然是北元扶持,但他对北元没有任何好感,反而倾慕中原文化。”


“大明刚刚建立,他们就率先朝觐。”


朱元璋不禁点头,高丽王王颛对大明确实恭谨。


只可惜,被奸臣所害。


现在的高丽王虽然是王颛的儿子,却亲近北元,甚是可恶。


去年他竟然还点腆着脸,请求大明为王颛上谥号。


朱元璋虽然觉得很恶心,但为了安抚高丽,再加上王颛也确实亲近大明。


最终他还是捏着鼻子,封了个恭愍王的美谥。


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虽然恭愍王被害,但他却留下了一大批心向大明的臣子。”


“尤其是程朱理学,更是高丽治国的学问。”


“受此学说的影响,其国内的文人大部分都心向大明。”


“现任高丽王虽然亲近北元,却也无法左右人心,甚至引起了国内文武百官的不满。”


“现在他之所以还能稳坐国主之位,皆因北元支持。”


“若我们打败北元夺回辽东,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。”


“恐怕用不了多久,高丽就要改姓了。”


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,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?


徐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:“陈伴读,你所言可是真的?”


朱元璋替他回道:“真的,他看到的资料,都是从我这里取走的。”


众人再无怀疑,也都露出深思之色。


如果高丽真是这种形势,说不定还真有机会一举而下。


陈景恪却暗自摇头,这些将领虽然打仗很厉害,但缺少‘鹰’的视野。


何为鹰的视野?


鹰在高空盘旋,俯视整片大地,搜寻视野范围内一切猎物。


说白了就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。


还有一层意思,鹰是猎手,视野内的一切都是猎物。


朱元璋包括手下的这些将领,都缺乏鹰的视野。


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对高丽动手,也就懒得去了解那里的情况。


就算高丽真的露出了破绽,也抓不住。


“咳。”干咳一声,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,他继续说道:


“高丽国内,除了高丽王之外,最有权势的是一个叫李成桂的大臣。”


“此人让我想起了几百年前的一名古人,渊盖苏文。”


渊盖苏文,高句丽权臣。


后杀害荣留王高建武,大权独揽。


李世民征高句丽的理由,就是替高建武报仇,诛灭奸臣渊盖苏文。


当然,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,实际大家都懂。


不过可惜的是,李世民被安市城所阻。


直到李治时期,才灭亡高句丽。


将李成桂比成渊盖苏文,是一个很高的赞誉。


但同时也点明了此人的危险性。


众人自然都知道李成桂这个人,就算不熟悉的,也听说过名字。


毕竟他可谓是高丽当代战神了,名声很响的。


此人文武双全,战功赫赫。


关键是他既掌军权,又掌握着财政大权。


之前没人提醒,他们还没觉得。


此时陈景恪一提,他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。


如果高丽王真的不得人心,那么谁最有可能取而代之?


李成桂。


那么大明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,做点什么呢?


都是老狐狸,马上就想到了很多离间的点子。


陈景恪顿了一下,给众人反应时间,然后说道:


“此人政治态度暧昧不明,说的更直白点,他在等大明和北元分胜负。”


“北元能守住辽东,他就继续忠于高丽王。”


“如果大明夺回辽东,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,他大概率会发动政变。”


“到时候再顺应国内官僚阶层的心愿,向大明效忠,他就能获得人心。”


“以李成桂的能力,若他真的成为高丽王,恐怕大明就再也没机会拿下此地了。”


“到那个时候,朝廷只能册封其为王,并接受其效忠。”


“所以我才说,现在是大明唯一拿下高丽的机会。”


“要么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,要么就暂时不要动手。”


“但打高丽和打辽东不同,如果陛下有意拿下此地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

蓝玉一拍大腿,第一个跳起来说道:


“陛下,臣请攻打高丽。”


其他人虽然没有说什么,但也都兴奋起来。


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他们的想法自然也变了。


如果高丽内部没出问题,确实不好打。


可现在对方内部不靖,这样的机会要是不抓住,那就太蠢了。


关键,这是灭国之战。


多么大的军功啊。


多少人的爵位前,将要加上开国二字。


朱元璋却没有直接表态,而是看向徐达:


“天德,你以为如何?”


徐达盯着地图看了许久,缓缓点头道:“确实有必要从长计议。”


言外之意就是支持谋划高丽。


朱元璋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,众人也基本都是一个意思。


谋划一下,成了最好,不成就算。


反正主动权在大明手里,打还是不打到时候再临机决断。


朱元璋这才说道:“好,那就从长计议。”


此话一出,众人皆欣喜不已,毕竟又是一场大功在眼前。


然后有反应快的,已经震惊的看向陈景恪。


他竟然真的改变了所有人的想法。


竟然谋划高丽,野心之大,还要超过了在座的所有人。


而且对局势的认识,竟然还如此清晰。


能从情报里,分析出高丽内部不稳,已经很厉害了。


竟然还能将目标,锁定在李成桂身上。


这种能力,真的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所能具备的吗?


看陛下的态度,这种事情应该不是第一次了。


此时,众人心里不禁升起了一个念头。


难怪陛下要嫁公主。


难怪魏国公如此重视他,以前以为是投资未来。


现在看来,根本就是知道了他的才华。


真是狡猾啊,又被他抢了先。


不过现在还不算晚,以后一定要和陈家搞好关系。


蓝玉是最高兴的。


陈景恪,太孙伴读,我蓝家的天然盟友。


还是我蓝玉的大恩人。


竟然还如此有才能,真是苍天赐给我蓝家的大福星啊。


要不是辈分不合适,他都想让自家儿子认个干爹了。


看着震惊的众人,朱元璋心下相当的舒服。


当初咱是怎么被震撼的,你们也都要经历一遍。


这时,徐达问道:“陈伴读,你对高丽最为了解,不知可有计策?”


朱元璋也问道:“你既然提出要谋划高丽,定然已经有了想法,可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。”


陈景恪颔首道:“一点浅见,说出来望大家莫笑。”


“首先,打高丽内部分化比军事更加重要。”


“前面我已经说过,受到程朱理学影响,高丽文臣多心向大明。”


“尤其是《华夏简史》,据说高丽读书人人手一本,并皆以华夏后裔自居。”


“我们可以派人过去,宣扬两家一体思想。”


“如果能派一些大儒,借着交流的名义过去,效果会更好。”


“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要派出更多的探子,详细的了解高丽的情况。”


众人皆点头称是,这一招确实很管用。


能有效的瓦解高丽文官的抵抗之心,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。


徐达颔首道:“这个思路很不错,如果进展顺利,可抵十万大军。”


“不过出于保密,不能将谋划高丽之事告诉任何人。”


“就算出使高丽的人,也不能告诉他们真相。”


“派他们过去,就是为了交流学问,向高丽传播正统的华夏文化。”


“也是为了游说高丽王,不要亲近北元……”


道理也很简单,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。


你一去就劝说别人投降,傻子都知道你的打算了。


派人过去,单纯就是为了交流学问。


其实这些已经足够了。


以高丽读书人对中原的向往,交流学问就是最好的游说方式。


到时候定然会有大批的带路党出现。


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高丽一直流传一个传说,现在的高丽王并非恭愍王的儿子,而是宠臣辛旽的儿子。”


“辛旽和恭愍王的侍婢般若有私情,后般若有孕在身。”


“恭愍王无子,就宠幸了般若,并宣称这个孩子是他的。”


众人都面露诧异之色,竟然还有这种事情?


那恭愍王还真是……无法形容啊。


陈景恪说道:“不过这种传闻多半不实,辛旽乃纯正之人,以他的为人当不会做出这种事情。”


“不过是真是假都无所谓,对于我们来说,这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。”


众人自然知道他的意思。


一个国主被怀疑血统,不管是真是假,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他的合法性。


如果这个国主强势,或者受到群臣拥戴还好。


可现任高丽王既不强势,也不受爱戴。


这个质疑对他就太致命了。


朱元璋说道:“可以让人在高丽国内宣扬此事,最好将恭愍王之死和他联系在一起。”


“到时我们就可以打着为恭愍王复仇的名义,名正言顺的攻打高丽。”


众人也都是这种想法。


毕竟高丽也是大明的藩属国,没有合适的理由就将其灭了,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惶恐。


宣扬此事,不但能动摇高丽军心,还能为大明提供一个出兵理由。


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然后就是军事方面。”


“要谋划高丽就不能只靠陆军,当水陆并进。”


“我们攻打辽东,高丽王和李成桂只要不犯傻,必然会在前线布置重兵。”


“甚至李成桂本人都会去前线坐镇。”


“如果我们贸然进攻,恐怕会遭遇和唐太宗一般的局面。”


“但高丽只有十万常备军,将主力放在前线,必然会导致后方空虚。”


“高丽三面环海,我们的水师可以从任意一处登录。”


“如果我们的船足够多,可以直接用船,将辽东大军运送到高丽后方。”


冯胜提出了一个质疑:“我们打辽东的时候,高丽会不会扩军?”


徐达摇头道:“不会,如果不是景恪提议,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打高丽,高丽人自然也想不到。”


“他们在前线陈兵,也只是出于谨慎,并不是真的怀疑我们要对他们用兵。”


“所以提前扩招军队的可能性不大。”


“就算临时招募后备军,人数也不会太多。”


毕竟招募军队不是闹着玩的,哪怕是临时征募后备军,对国内的影响也会非常大。


如果不是确定大明要攻打他们,高丽不会大规模扩充军队的。


陈景恪最后做了总结:“所以,要谋划高丽,今年就不适宜对辽东动手。”


“用一年的时间离间高丽内部,同时大明内修武备,打造战船训练水师。”


“一年后人口和土地清查工作也能完成,大明可以倾全国之力,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