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183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

第183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陈景恪的法子很简单,宣传,引导:


“……普通百姓即便想剃发,碍于宗族势力也不敢轻易尝试,军户就没有这种顾虑了。”


宗族,是以血缘聚集在一起生活,形成的群体。


而军户是以家庭为单位,随机分配在一起,管理他们的是朝廷任命的军官。


所以军户没有宗族关系约束,他们唯一要在意的,就是军官们的意见。


而明朝初期的军官,尤其是基层军官,基本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。


对什么长发短发就更不甚在意了。


况且,陈景恪可是得到了徐达和蓝玉的支持。


徐允恭往那一站,大多数军官都会主动配合他们的工作。


“所以,我们要让展开宣传,让修筑新都的二十万军户,明白长发的缺点,知道短发的好处。”


“然后,再由我们这些剃了短发的人,亲自去做引导。”


“我相信,他们会做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的。”


朱标眉头微皱,他觉得这么做就是多此一举,军官下令谁敢不剃发?


脸上刺字都没人敢说话,更何况只是剃发。


但他也明白陈景恪的意思,让将士们理解这么做的原因。


否则等新都修好回到家,他们又会将头发蓄起来,到时候一切都是无用功。


“这二十万将士,就是最好的宣传员……”


“他们的家人,已经被打散安置在河南各地。”


“将他们分成十组进行轮休,每个组休息一个月,让他们回家去看看……”


“如此,也可以让他们每年,都能和家里人团聚一些时日。”


“等他们回到家,就会向家里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,影响到更多人剃短发……”


“所有迁徙来的军户都剃了短发,就能影响到更多的普通百姓。”


“再加上周王府的配合,不出两年就能完成改风易俗工作。”


朱标点点头说道:“虽然你的办法有些麻烦,但胜在稳妥,我同意了。”


陈景恪欣喜的道:“谢殿下。”


朱标又问道:“不需要我下令,让河南各地方衙门配合你吗?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暂时不用,等这二十万军士剃了发开始轮休,殿下再下旨效果会更好。”


朱标不再说什么,写了一道手谕:


“好,就按照你说的办吧。有这道手谕,伱可以随意调动这里的人和物。”


陈景恪接过手谕,说道:“谢殿下,臣告退。”


从朱标这里出来,徐允恭问道:“现在怎么做,召集将士们?”


陈景恪摇摇头,拿出自己编写的新版《防疫手册》,说道:


“宣传需要教材,先找工匠将这份手册印刷出来,然后再进行下一步。”


这份手册主体内容和之前的没区别,只是更加的详细,更加的贴近于生活。


重点讲了长发的不便和危害,提倡剃短发。


为了吸引更多人主动阅读,甚至还写了鸡舍、猪圈、羊圈要怎么垒,怎么搞卫生。


还有一些简单的技术,比如榨油。


现代知识普及,大家都知道榨油就是蒸熟、磨碎、挤压。


剩下的就是工艺和出油率高低的问题。


这玩意儿就是常识啊,有什么可普及的。


然而在古代,这技术也同样是保密的,不是专业榨油的,很少有人知道原理。


可以说,写这本书陈景恪是煞费苦心。


修建新都,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工匠,搞印刷的自然也有。


陈景恪拿着朱标的手谕过去,没人敢不听。


没几天,带着松墨香的新版《防疫手册》就出炉了。


陈景恪一口气让印刷了两万册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周王朱橚也赶来洛阳会合。


他变得愈发成熟稳重,只是那一双眼睛有点渗人。


看人的时候,总感觉是在研究,哪里比较好切一般。


一见面,朱橚就说道:“老师,这次你可是让我大吃一惊啊。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怎么了?”


朱橚说道:“推行剃发,不符合你一贯低调的性格啊。”


陈景恪开玩笑的道:“总要有人去做的,本来以为你这个徒弟会站出来,可等了这么久也没见你有什么动静。”


“没办法,为师只能亲自出手了。”


朱橚故作委屈的道:“我倒是想出手来着,只是没有你这么聪明,不知道该如何着手。”


“这不是一听到你的召唤,就赶紧过来了吗。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还算你知道尊师重教……”


师徒俩寒暄了几句,就聊起了医术方面的事情。


朱橚确实有天赋,进步很明显。


就外科实操方面,已经远远将陈景恪甩在了身后。


陈景恪唯一比他强的,也就内科和现代医学理论方面了。


不过他也只是对人体方面,有了一定了解。


想真正成为合格的外科医生,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。


讨论过医术,两人才开始聊这次的剃发计划。


陈景恪将自己的计划详细讲了一遍,然后说道:


“你先去和方孝孺碰面,安抚那些已经剃发的役夫。”


“同时以周王的身份为剃发站台,防止河南的官吏、士绅宗族,迫害剃发的百姓。”


“这是我新编写的《防疫手册》,你在全河南地界推广此书。”


朱橚将书接过来,说道:“好,师父放心,我保证完成任务。”


之后他就启程前往黄河工地,在出发前也将自己的头发剃成了短发。


以此作为对自己老师的支持,也是对医学的支持。


这几天徐允恭也没闲着,私下拜访了徐达和蓝玉的老部下,表明了来意。


这些人早就接到过书信,自然是非常配合。


对于剃发,大家都觉得无所谓。


既然两位大佬吩咐这么做,那咱们就剃了。


更何况徐允恭都剃了,他们就更没有心理障碍了。


他们还觉得陈景恪的办法,将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。


完全可以直接下令,让下面的人将头剃了,省时省力。


徐允恭好说歹说才将众人给劝住。


然后如此这般安排了一番,总算是将事情给敲定。


直到这时,陈景恪才召集了一众中高级将领。


将书籍分发下去,确保每个小旗(十人)都有一本。


并要求所有人都熟知其中的内容。


然后愿意剃的就剃,不愿意剃的也不要强迫。


诸将自然满口答应。


但事实是,他们也只是嘴上说不强迫。


回去之后就下令,部下所有人都要学习防疫手册内容。


然后所有人都要将头给剃了。


如果谁的兵没剃头,那就别干了。


不过这些将领们也不是一味地强迫,而是亲自带头做表率。


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到的主意,几十位高级将领大庭广众之下集体剃头。


然后就是数百位中级军官,也集体剃头。


他们这些军官都带了头,下面的士兵总不能还有怨言了吧?


对陈景恪和徐允恭也有了交代。


这个消息一传出,立即就成了洛阳的大新闻,不知道多少人跑来围观。


陈景恪得知此事,别提多无语了。


他也终于知道了,军方的办事风格。


突出一个直来直去,别搞那么多弯弯绕绕。


不适合。


同时还明白了,为什么都说,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。


自己就在他们身边呢,都能给整这么一出。


要是不在身边,还不知道给整成什么样子呢。


以后可不能那么天真的以为,上面下达什么样的命令,他们就会去执行。


或者说,自己以后和军方的人打交道,最好先考虑他们的行事风格。


不要想当然的制定政策,下达命令。


事已至此,再说别的也晚了,将错就错吧。


他就派人到围观的人群里,到处宣扬防疫知识,重点是剃头。


不管大家信不信,总之病气论和剃头防疫,都成了最热门的话题。


要知道,这里可是新都修建工地。


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,这些人离开后,也将这件事情传播了出去。


就连新版的防疫手册,也借着他们的手流传出去。


无形中,为后续短发的推广,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。


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。


总之,剃发的事情,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直接完成了。


不过推广剃发的事情并没有结束,陈景恪的目的不是让这些士兵剃发,而是让他们明白为何剃发。


然后去当宣传员。


虽然将官们用自己方法,一步到位完成了剃发工作。


可宣传还是要一点一点进行的。


所幸,大明早在两年前就开始,在军中推广防疫手册。


将士们虽然了解的不甚清楚,却也是知道一些的。


现在学习起来接受的更快。


再加上有军官们督促着,大家学的很快。


学过之后,也明白了为何突然要剃短发。


从原本的无所谓,慢慢的开始变的支持起来。


尤其是当军官们通知,等大家都学成之后,会将所有人分成十组,每组轮流休假一个月。


让他们回家,去给家人宣传防疫手册。


本来说好的,修好新都后,允许大家退役回家过普通人的日子。


现在突然多出一个月的假期,大家自然非常兴奋。


谁不想回家见见家人,抱着婆娘滚床单啊。


更何况朝廷说给每一家都分配了土地,到底怎么样他们还没见过呢。


也想回去看一看自家的耕地是什么样子的。


于是大家学习的动力就更足了。


为了早点回家,甚至主动监督周围的同袍。


从被动变成主动,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。


没多久,大部分人都熟练的掌握了防疫手册的内容。


很多人已经可以用手册上的知识,来反驳那些反对剃发的人了。


而方孝孺和朱橚那边,也传来了好消息。


一是黄河河堤顺利修好,已经开始放水。


白英正用逐渐增加水量的方法,来检验河堤的质量。


同时也在用束水攻沙之法,进一步冲刷新河道。


二是剃发的役夫也已经安抚好了,而且更多的人加入了剃发行列。


原因很简单,周王朱橚顶着一头短发出现,就是最好的表率。


连皇帝的亲儿子都剃发了,而且还是封地在开封的周王,大家顿时就没了后顾之忧。


三是按照计划,方孝孺每隔几天就写一篇文章,有时候是攻击礼法的,有时候是学术变迁史。


有时候是一片讽刺性文章,比如《蚊对》。


借物喻人,讽刺了某些人高高在上,剥削百姓。


虽然没有指名道姓,但某些人很自觉的对号入座,气的原地升天。


现在那群儒生,已经顾不上什么短发不短发了,正全力围剿方孝孺。


从他的作品到人品,进行了全方位否定。


一时间方孝孺可谓是臭名远扬。


但他根本就不在乎,随便骂,我要是生气算你们赢。


之前他准备效仿第欧根尼,走自己的路,随便别人怎么说去吧。


但现在他发现,还是骂人涨‘粉’快啊。


已经有不少人写信,和他探讨学术。


很多人虽然不敢名言,却已经透露出对他文章的认同。


而且他还骂出经验来了。


不能单纯的骂,要夹杂一些正儿八经的学问和观点。


也不能骂的太直白,大家都是体面人。


和泼妇骂街一样,总归是不美的。


他发现借物喻人、指桑骂槐的招术特别好使,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。


后面又写出了《鼻对》、《鼠说》等讽刺文章。


还借着这个机会,将唯物观和唯心观的概念给讲了出去。


这两个概念一出,让他彻底成为了某些人口中的叛徒。


就连许多原本作壁上观的大儒,都忍不住下场进行讨论。


有认为荒谬的,也有认为这种方法颇有可取之处。


就在这种争议和讨论中,方孝孺的学问为越来越多人熟知。


认可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。


不知不觉间,他已经在学术圈拥有了一席之地。


朱橚那边的工作,就没那么顺利了。


毕竟只是一个藩王,还不是塞王这种实权藩王,朱橚的话语权并不是特别强。


河南的官吏确实不敢招惹他,但阳奉阴违还是能做到的。


你想推广防疫手册,我们不阻拦。


但想让我们帮忙推广,门都没有。


面对这种局面,朱橚还真有些没办法。


陈景恪就写信告诉他,不要着急,只要能护住剃发的百姓就足够了。


至于推广短发的事情,主要还是看洛阳的二十万军卒。


——


二十万短发男在工地干活,带给人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。


在这里工作的文官,彻底沉默了,在没有一个人敢公开反对剃发的。


很多工匠也心动了,想着是不是也剃掉?


不过他们也只敢想一想。


这些工匠都是匠籍,在这个时代约等于奴隶。


上面的官吏不发话,谁要是敢将头发剃了,后果会很严重。


要说模仿最快的,还是商人。


他们肯定不会给自己剃短发,但会要求自己的奴仆伙计剃发。


理由都是现成的,防疫健康卫生。


很快就进入到了十二月,天气越来越寒冷,晚上外面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。


新都建设的进度,也被迫放慢。


就在这时,朱标突然下达了一条命令:


“留下一支人看守新都,其余人全部放假,上元节过后重新开工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