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141章 活的功漕神

第141章 活的功漕神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“嘿嘿……”陈景恪信心满满的道:


“大明的未来,定将远迈汉唐。”


他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:“在汉唐之时,这些地方要么还未纳入中原王朝,要么还只是羁縻地。”


“而现在,这些地方尽皆为大明国土,湖广亦成为富庶之地。”


“大明立国就有六千余万人口,超过唐朝巅峰时期……”


“再有数百年积累的经验和生产力……我们现在就是踩在先辈的肩膀之上。”


“若还无法超越汉唐,那也太愧对华夏列祖列宗了。”


此情此景,朱标也被他说的热血沸腾,大笑道:


“哈哈,景恪好志气。”


“我等后人定然要开创远迈先辈的功绩,如此才能对得起他们。”


随行人员听到马车里的动静,都诧异不已。


不知道什么事情,让太子殿下如此失态。


开创远超历代的功业?


太子殿下果然志向高远、胸怀四海啊。


朱标很快就冷静下来,继续方才的话题:


“你刚才说,走一步看两步。”


“第一步应当是迁都洛阳,第二步是什么?”


陈景恪用笔在北平画了个圈:“重点建设北平,甚至可以将这里当做陪都来打造。”


朱标不解的道:“为何?”


陈景恪依照地形一一为他讲解:


“北部战线离我们太远,想要更好的经营,就需要一个支撑点。”


“为北方提供粮草、物资等等各方面的支持。”


“北平的地理环境,决定了它是最适合做支撑点的地方。”


“首先它脚下是一片巨大的平原,足以承载巨量人口。”


“交通也非常便利,有发展经济的条件。”


“其次,它的北方就是燕山山脉,既是抵御北方外敌的防线,也是主动出击的桥头堡。”


“对中原王朝来说,燕山就是生死线,绝不容有失。”


“再次,就是辽东,未来朝廷经营辽东也需要一个大后方……”


“有了北平作为支撑点,可以强化朝廷对辽东的掌握。”


“如此才有机会,彻底消化辽东。”


“最后,就是渤海湾,这里太适合发展海军了……”


“如果大明有一支无敌海军……”


陈景恪接连画了七八条线,都是从渤海湾出发,抵达各个地方。


“高丽、辽东、倭国……乃至更北方的国家,都将处在我们的打击范围内。”


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,确实如此。


他更重视的是辽东,如果在渤海湾有一支强大水师,就可以直接震慑辽东。


不论是出兵,还是运送粮草,都将更加灵活。


虽然安全性不如陆路,但胜在迅速便捷。


“还有倭寇,总数加起来也就几千人。”


“可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国,竟然被他们打的闭关锁国。”


“将沿海百姓,从赖以生存的家园迁走。”


朱标很是尴尬,强行解释道:“此举也不全是因为倭寇,也是为了剿灭张士诚残部。”


陈景恪只是笑了笑没反驳。


什么张士诚残部,大明都一统天下多少年了,就算当年有,这会儿也早就死心了。


不过也不能总是揭老朱的短不是,只能装作就是如此。


他再次拿起笔,在北平北部画了个半圆:


“北平打造好,就可以辐射这一大片区域……”


“大明将从被动变成主动。”


“我们想开战,这片区域内的敌人,都将成为打击的对象。”


“若我们想防守,就可以收缩兵力,依托燕山关隘抵挡。”


“有北平这个战略支撑点在,大明就可以无限和敌人打消耗战。”


“就算不能一次性打垮他们,也能慢慢拖垮他们。”


“而如果没有北平,想要达成这样的战略目标,就需要花费数倍的代价。”


将北平作为陪都,大明将获得一块富庶的战略要地。


既能盘活整个东北方向的局势,又能减少对国力的消耗。


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
朱标看着这张画满线条的地图,许久才赞道:


“景恪胸中之沟壑,今日我总算窥探到一些了。”


“若大明真能完成这番布局,功业就可比肩汉唐了。”


陈景恪轻呼一口长气,谦虚的道:


“殿下过奖了,不过是一些妄想罢了,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。”


朱标说道:“帮助很大,让我对天下的认识更加清晰,对未来的规划也有了许多新的想法。”


“咱们先去洛阳实地考察,看看这里能不能作为新都。”


“至于北平的计划吗……先将迁都之事完成再做也不迟。”


朱标此行并不是返回应天,而是去考察洛阳。


此举自然是和朱元璋沟通过的。


即便远隔千里,两父子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。


对陕西的考察结果,早就已经走水路送回应天。


老朱自然是很失望,他可是太喜欢关中了。


但他是个很务实的人,既然长安不合适,那就抓紧去考察洛阳。


可以说,经过陈景恪那一番解说之后,朱元璋迁都的决心更加坚定。


这一次是打定了主意,让朱标将目标确定之后再回去。


太子车驾再次进入河南,当地官员的态度比上一次还恭谨。


布政使、按察使率领数百人的队伍,跑到了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迎接。


毕竟朱标在陕西废了一个亲王,还将秦王党羽清理了一遍,身上是带着血腥味儿的。


朱标当场将河南布政使等人训斥一顿,如此劳师动众,实在不该。


并警告日后再不听命令,擅自出迎,就以违逆君令罪论处。


这一下可将河南布政使等人,吓的腿脚发软。


这下马屁真的拍到马脚上了。


之后朱标就勒令无关人等,返回自己的辖区,只留下了布政使、河南府知府等人。


带着他们前往了河南府洛阳县。


别误会,河南府只是河南布政司下辖的一个府,洛阳是河南府的府治所在。


至于河南布政司的省会,在开封。


也就是说,此时的洛阳已经沦落为一个州府级别的县。


再不复当年东都的辉煌。


看着萧条破败的洛阳城,陈景恪不禁感慨。


真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啊。


到达洛阳之后,朱标经过简单的修整就开始投入工作。


先从纸面上了解了一下当地情况。


只能说,地位降低后,带来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。


人口、商业、耕地、交通等等方面,都远不如当年。


不过总的来说,还算在水准之上。


至少在同为府级治所里,是相当优秀的。


这让朱标很是满意,果然不愧是十三朝古都,底蕴犹在。


除了这些,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环境方面的优势。


实地考察之后,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是非常喜人的。


自然环境变化不大。


西北的太行、王屋二山,西面和南面的崤山、熊耳山,东面的嵩山。


这些山脉的主要通道,并未因为地震等原因发生改变,稍加修整可以重新启用。


它们也将构成洛阳的第一道防线。


就连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河流,也变化不大。


伊水和洛水,这两条伴随洛阳数千年的河流,依然还在。


像是一双张开的手臂,保护着这座城池。


这既是防线,也是天然的水源和漕运渠道。


耕地也不用多说,中原腹地很难出现荒漠化。


拥有充足的水源,这里的土地产出还算不错。


只是因为战争导致的破坏,大片土地处在荒芜之中。


这对朝廷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,可以减少开发建设成本。


总之,考察过之后,朱标是非常的满意。


就在他准备做进一步调查的时候,从山东来了几名信使,说是山东布政使康叔卿有事密奏太子殿下。


朱标很是奇怪,你要是密奏干啥搞的这么大张旗鼓?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。


要不是密奏,又这么神神秘秘的做什么?


等到见到康叔卿送来的所谓密奏,他更惊讶了。


足足半尺厚的一摞纸。


这是啥?你的秘密也有点太多了吧?


最上面是一封奏疏,打开略过前面的恭维之词,直接看后面的内容,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。


黄河改道之事。


谁最关心黄河改道?


不用怀疑,必然是河南和山东。


这两地的农业可以说基本全靠黄河灌溉,没黄河就只能看天吃饭了。


河南还好一点,黄河就算改道,还有一部分在其境内。


而山东就堪称惨不忍睹了,直接失去了最大的水源。


别忘了这里有大片土地靠海,盐碱化很严重。


没有黄河水压盐碱,会导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,可以说是雪上加霜。


所以,当前最希望黄河回去的,就是山东。


自从上次突然传出黄河改道的消息,当地人就开始关注。


只是当时他们并不抱希望,毕竟黄河改道前所未有,他们也认为不可能。


直到朱标亲自去考察,临走还放出风声,山东人就沸腾了。


皇太子不是需要更多的证据吗,那我们就给伱整。


于是当地官员动员了所有懂水利的人,收集各种证据。


然后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就脱颖而出。


此人自费考察了河南和山东的环境,规划出了详细的改道路线。


并且还拿出了两种不同的改道方案。


他的方案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。


山东布政使更是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,将这套方案上报给朱标。


看到这里,朱标更加的惊讶。


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?突然就冒出一个治水天才?


莫非真的是苍天也想让黄河改道?


还是说山东官吏在欺骗自己?


他放下奏疏,拿起下面的纸,是介绍黄河改道的好处的。


不外乎就是有黄河的时候,山东河南等地是多么的富庶,现在是多么的困苦。


附上了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料。


这些朱标早就知道了,所以只是扫了一眼就翻过去了。


再后面,就是改道方案了。


先是一张巨大的地图,上面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。


只看线条就知道,这是新规划的黄河河道。


拿起文字介绍,确实非常的细致。


大意就是可以借用现有河道,减少改道的工作量。


并对具体可以借用哪些河道,做出了详细讲述。


对照地图来看,更是一目了然。


不过朱标并不懂治水,看不出是否可行。


但至少这份规划很让他满意。


新河道介绍完,就是两种具体的事实方案了。


第一种比较快,但有危险性。


就是先弄好河道,然后趁枯水期直接进行改道。


第二种比较慢,但胜在安全。


就是在黄河上修一道水闸,先少量往新河道放水。


一边放水一边加固河堤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逐渐加大放水量。


最终彻底完成黄河改道工作。


缺点就是可能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完成。


看到第二种方案,朱标大喜。


“好好好,我怎么就没想到,还能这么做呢。”


“快,去叫陈伴读来见我。”


很快陈景恪就赶来,看到这份详细的规划,也是惊喜不已。


“真是天才般的设计啊。”


朱标高兴的道:“你觉得此法可行吗?”


陈景恪点点头,又摇头道:“我并不懂如何治水,但只从纸面上来看,这个计划可行性很大。”


“不过黄河改道事关重大,还需要多方验证才行。”


朱标颔首赞同的道:“不错,此事再谨慎都不为过。”


陈景恪翻到最后,看到了制作这份计划的人的名字。


白英。


嗯?白英?


这名字为何这么熟悉?


只是一时间想不起在什么地方听说过。


陈景恪很清楚,大概率是自己在前世听过这个名字,但又不是很熟悉。


想到这里,他不禁上了心。


能在史上留名的,没几个是简单人物。


而且白英还是治水的,很可能是以治水留名史书……


治水,白英……


卧槽,不会是他吧。


陈景恪终于想起在哪听过这个名字了。


这不是人……准确说,他活着的时候是人,死了之后成神了。


他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水利专家,永乐年间协助朝廷治理大运河。


大运河‘汶上济宁段’,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,就是出自他的设计。


大运河修好,他也因劳累呕血而亡。


运河沿岸百姓闻讯,自发修建神祠祭奠于他。


正德年间正式追封为功漕神,满清封其为永济神。


前世陈景恪多次听过他的事迹。


只是专业不一样,他都是当做故事来听的,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

所以一时间没有想起了。


直到亲眼见到这份方案,他才想起这位明初的水利专家。


当确定了白英的身份,陈景恪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。


大事成矣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