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40章 演戏

第40章 演戏

作者:见月明 返回目录

两天后的早朝,朱元璋看着又空了很多的大殿,心中异常愤怒。


平日里道貌岸然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对咱使用道德绑架,背后却是坑脏污秽的贪官污吏。


咱恨不得把你们千刀万剐。


不过气愤之余他也头疼不已,胡惟庸案已经让官员不够用了,赵瑁案又抓起来这么多,缺口更大了。


抓贪官污吏确实很解气,可也让朝廷的办公效率直线下降。


此事必须尽快解决,否则以后惩处贪官都不敢下狠手了。


“诸卿可有本奏?”


一名工部官员出列道:“陛下,黄河决堤,荥泽、阳武二县被淹,受灾百姓五万余……”


什么?


听到黄河决堤的消息,朱元璋大吃一惊,就想呵斥工部是干什么吃的。


毕竟明朝制度,将水务交给了工部负责。黄河决堤这么大的事情,他们要负主要责任。


但是嘴巴还没张开,猛然想起工部已经全军覆没,眼下只有三五名官员,还都是新提拔上来的。


估计这些人连岗位还没熟悉,实在没办法苛责他们。


但发生这么大的事情,总要有人倒霉,于是他将目光看向了某锦衣卫指挥使:


“毛骧,如此大事为何没有禀报?”


毛骧没想到火竟然烧到了自己身上,倍感冤枉:


“陛下,锦衣卫人手有限,正全力查办赵瑁案,实在无力兼顾其他。”


朱元璋脸色更加阴沉:“狡辩,如此关系万民生死之事都不上心,要你们何用?”


“念在事出有因,就罚你半年的俸禄,若再犯休怪咱不留情面。”


毛骧满脸不服,但也不敢再辩驳:“谢陛下。”


朱元璋岂能看不出他的心思,神色里冷意更甚。


但眼下还是先处理水灾问题:“马上派人去查,决堤缘由、两县受灾情况,给咱查清楚。”


“是。”


“曾泰。”


户部尚书曾泰出列道:“臣在。”


“立即调拨钱粮赈济灾民。”


“臣遵旨。”


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:“百室。”


李善长精神一振,出列道:“臣在。”


朱元璋温声道:“御史台派几名御史,随同户部官员一起前去赈灾。”


“遵旨。”


朱元璋乾纲独断,很快就将此事处理好。


之后又有几人奏报了一些事情,也都一一处理。


眼见没有人再奏事,朱元璋目光朝某个人使了个眼色。


新任礼部右侍郎公孙聪立即出列道:“陛下,臣有事奏。”


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道:“哦,何事?”


“自洪武二年陛下停科举已有一十三载,天下士子无不盼望天恩……”


“且举荐、征募所得官员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……故臣请陛下重开科举。”


“哗。”听到他的话,死寂沉沉的朝堂一片喧哗。


一是此事太过重大,重启科举啊。对天下读书人来说,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。


一旦传出去,必然引起天下轰动。


二来,是为公孙聪的胆大包天感到吃惊。


这些年不少人提出过这个建议,但无一例外都受到了训斥。


有几個严重的,直接被罢了官。


到现在,已经没有人敢提此事,今天又来了一个不怕死的。


不少人看向公孙聪的目光,充满了嘲弄、悲悯等情绪。


然而,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。


朱元璋竟然没有发怒,而是皱眉道:“咱废科举是因为取中的官员,多华而不实。”


“若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咱倒也不是不能同意此事。”


朝堂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惊讶的看向他。


什么情况?太阳打西边出来了?


有些对朱元璋比较了解,又比较敏感的人,马上猜到了真相。


公孙聪是得到皇帝授意的。


皇帝要开科举了。


皇帝……要开科举了!!!


猜到这一点的人,都露出了兴奋之色。


但这些都只是猜测,他们不敢冒险去赌,决定等一等看情况再说。


公孙聪早有准备:“臣倒是有一法,或可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

演戏演全套,朱元璋追问道:“哦,不知是何法?”


所有人目光都看向公孙聪,等待着皇帝开出的条件。


公孙聪很是享受这种成为焦点的感觉,心中有些兴奋:


“刀笔吏最是磨炼人,科举取中的士人先为两年刀笔吏,磨砺完成之后再由吏部授官。”


朱元璋没有回答,而是看向了群臣:“诸卿以为此法如何?”


朝堂没有人说话,此时大家已经肯定了刚才的猜测,公孙聪就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。


刀笔吏磨砺两年,就是皇帝开出的条件。


如果换成以前,他们绝对会站出来反对。


让士子为吏,那是对他们的侮辱。


然而,龙椅上坐着的是朱元璋,科举已经停考十三年。


皇帝好不容易松口,万一他们反对,皇帝再次改变主意怎么办?


事情要是传出去,所有拒绝这个提案的人,恐怕会被读书人的唾沫星子给淹死。


可是答应吧,确实有些不甘心。


就在众人犹豫不决的时候,站在人群最后面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出列道:


“陛下此策万万不可,自古官吏界线分明,吏不为官,官不为吏,岂可轻废。”


朱元璋煞有介事的道:“嗯,你说的也有道理,读书人声誉大过一切岂可为吏,重启科举之事就此作罢吧。”


此言一出,群臣再也顾不上那么多了,纷纷站出来道:


“陛下三思,臣以为公孙侍郎所言甚是……”


“陛下,臣亦支持公孙侍郎之策……”


“陛下,臣附议。”


“……”


就连不怎么发言的李善长,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个政策。


朱元璋故意说道:“事关天下士子颜面,要不你们再好好商议一二?”


新任礼部尚书任昂激动的道:“陛下,公孙侍郎之策乃老成持重之言。”


“刀笔吏最磨炼人,士子出仕前多不通政务,为两年刀笔吏能更好的了解如何为官。”


“臣相信,天下士子必能上体圣意,绝不敢有怨言。”


其他人也纷纷附和。


今天必须在朝堂上将这件事情敲定了,绝不给皇帝反悔的机会。


要是错过这次机会,恐怕他们所有人都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