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儒剑仙 > 第四章:信差

第四章:信差

作者:七月未时 返回目录

宝塔内,仙光璀璨。


三十六个玉盒,浮现在眼中,散发出四种不同的颜色。


最为炽烈的是耀金色,只有一个,而后五个为淡金色,十个银色,二十个白色。


玉盒之中,藏有什么宋知书不明白,但看这仙光灿灿,用脚指头想都能知道,定然不是凡物。


咔。


也就在宋知书兴奋之时。


一道清脆之声响起,所有玉盒仿佛上了锁一般,随后光芒消失,以极快的速度交错换位,令人头晕目眩,根本无法直视。


待到一刻钟后。


三十六个玉盒不再动弹,静静悬浮在宝塔之上。


与此同时一张金色经文也浮现在于眼前。


【儒圣仙塔第一重】


内有仙缘三十六。


以十道儒道正气,可解锁开启玉盒仙缘,若得至宝仙缘,配合儒家知圣境则可上行二重宝塔,寻觅无上仙缘。


---


经文内容不多,只是一眼,宋知书便清楚明白这座宝塔的作用了。


藏有大世仙缘,放在九重宝塔当中,一重宝塔有一件至宝,若是运气上佳,从中选到至宝,配合儒家境界可以解锁第二重。


若是运气不佳,就要解锁三十六玉盒。


“十道儒家正气?”


“儒家知圣境?”


明悟宝塔作用后,宋知书不由皱了皱眉头。


对于儒道,他还真的一知半解。


儒家多数活跃王朝之中,除了一些大宗法会,儒家弟子也很少前来修仙宗门。


而且经过这十多年的打听了解,这个世界儒家确确实实很强,但数量不多,具体是为何,有各种说法。


儒家强者,言出法随,上达天听,更改天象,拥有莫大威能,天生就是妖魔邪祟的克星,远胜道佛二教,故而儒家为天下三教之一。


只不过修行儒道的人,少之又少,对比仙道来说,具备灵根就可以修行,无非就是快慢之分。


而儒家讲究的是悟性,虽人人可学,但门槛极高。


说些难听点的话,这太昊剑宗内,不识字的人不少,倒不是学不会,而是懒得学。


读书这东西,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磨人的事情。


外加上修仙世界,有武力就可以得到各种好处,那为什么要去读书呢?


直接走捷径不好吗?


“看样子自己必须要去好好了解儒家了。”


宋知书心中暗道一声。


与此同时,他现在更好奇的是,儒家正气是什么东西。


十道儒家正气才能解开一个玉盒。


自己有多少道?如何获取?这两个问题很重要。


一时之间无法想到答案,宋知书只能周围搜寻,看看有没有什么信息。


只是大约两刻钟后,四周搜索之下,宋知书毫无收获。


“儒家正气。”


宋知书站在宝塔当中,眼神内充满着好奇。


一时之间,还真猜不到这是什么东西。


“等等。”


片刻后,宋知书想到了什么,他平静心情,随后缓缓伸出手来。


当下一缕缕白色雾气弥漫而出。


这是每日书写文章所获得的白色灵气,之前一直不知道这是何物,但却可以滋润元神。


如今凝聚而出,宋知书这才明白,此物可能就是儒家正气,自身十五年的积累。


白雾弥漫,化作一道粗如手指般的气体,散发淡淡的白光,最终加起来一共有六道。


“才六道?”


宋知书有些惊愕了。


他没想到,十五年的积累,仅仅只有六道儒家正气?


也就是说,如果自己想要开启一个玉盒,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。


这一刻。


巨大的失望袭来,他甚至可以接受开启最差的玉盒,但却不能接受还要等十几年。


今年三十岁了,再等个十五年,四十五岁,就算开启仙缘只怕也为时已晚。


除非获得所谓的至宝。


“人生有几个十五年。”


宋知书长长叹了口气,有不甘,也有难受。


但更多的是一种失望。


本以为得到了一座宝山,却不曾想到,条件如此苛刻。


当真是地狱开局啊。


“难道我这一生,当真要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吗?”


“为什么一定要这样?”


“为什么?”


宋知书深吸一口气,他充满着不甘,也充满着愤怒。


安静。


塔内无比的安静。


宋知书站在原地,久久难以回神。


不过。


穿越的十五年。


教会了宋知书太多太多东西了。


若是十五年前,宋知书只怕会道心崩塌,可十五年的磨砺,让宋知书道心稳固了许多。


虽然依旧会受到影响,但自我调节能力变强了许多。


“应当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获得儒道正气。”


“我不能太着急。”


“欲速则不达。”


“往好处去想,不一定没有其他办法。”


“往坏处去想,十五年就十五年,总比一丝希望都没有要好吧。”


“这一生,能筑基都已经是好事了。”


宋知书以最快速度调节心情,仙缘带来的冲击太大了,所以让自己产生不应该有的想法。


筑基,本已经是自己一生都无法追求的东西,而今依靠这件宝塔,筑基是必然的,再多想,反而贪心了。


当真有一种心满意足为天子,又想长生不老期的感觉啊。


念头达通,宋知书没有继续纠结,只是挥了挥手。


将悬浮空中的六道儒家正气重新收回体内。


而后朝着宝塔外走去离开。


他不知道走出宝塔是否就能回到现实,但宋知书知道的是,待在这里显然是不行的。


而当宋知书走出宝塔时,果然,那种眩晕感再度袭来。


紧接着,天旋地转,有些突然,但是宋知书做好了准备。


下一刻,熟悉的房屋映入眼前。


房屋内安静。


窗外依旧下着倾盆大雨。


猛烈拍打着屋檐窗户。


如此大雨,宋知书安静地看着这一切,不打算出去,只想在住处休息,好好消化方才的一切。


好在昨日接的三个活,也不急这一两日,眼下当务之急,是研究自己脑海当中的宝塔。


“儒道。”


宋知书来到书桌面前,他执笔落字。


儒道分两部,一种是先秦之前的儒家思想,一种是先秦之后的儒家思想。


宗旨便是人道大伦,爱与敬。


孔圣之意,以人为本。


先秦之前,儒家乃是诸子百家之一,无有高低之分。


但百家之后,儒家独大,等到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,罢黜百家之后,儒家就彻底演化成了更深层次的‘儒’。


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。


八个字,禁锢天下人的思想,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最强的手段,几乎没有之一。


武力上的征服,永远没有思想上的禁锢可怕。


仔细想想,自汉王朝之后,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贯穿历史长河。


“不知当今儒道是何儒道。”


“但按照我体内宝塔来说,显然与统治无关。”


“儒学的真正内核,说到底无非就是仁义礼智信,五常之根。”


“体内凝聚的儒家正气,或许是与这个有关。”


宋知书心中琢磨着。


他现在想要搞懂怎样才能获得儒家正气


常规的儒家禁锢肯定毫无关联。


涉及到正气,那这个气,自然便是浩然正气。


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”


“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”


宋知书喃喃自语。


这是正气歌,讲述的便是什么是浩然正气。


并且华夏文明当中,孟子最先提出浩然正气。


“敢问夫子恶乎长?“


曰:“我知言,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“


宋知书曾经认真理解过。


浩然正气,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正能量,这种能量,影响极大,它看不见,可却无处不在,而且不分人种,只分善恶。


有仁义者,便有浩然正气。


仁义者若有相应的道德,那他就拥有了浩然正气。


“我体内的正气,应当不是浩然正气。”


“细细回想,这十五年来,我虽没有做错坏事,但也谈不上仁义,我虽不是小人,但也不存在道德高尚这一说法。”


“仁义礼智信。”


宋知书将这五个字细细品味。


一个时辰后,宋知书略有眉头,但依旧是无从下手。


道理他都明白,可正是因为明白,才会迷茫。


“我并非是明白仁义礼智信,说到底只不过是知道仁义礼智信是什么。”


“真正的明白,是清楚了,知道了。”


“不过从现在开始,我要好好去思考这个问题,不能像以往一般,忙于奔波,摘抄文章要,寻找新的办法也要。”


“现在不能太过于着急。”


“欲速则不达。”


“需脚踏实地,以不变应对万变,以平常之心,面对一切。”


书桌面前,宋知书感觉到了自己的困惑,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解决方案。


平常心。


砰砰。


砰砰。


也就在宋知书思考时,急促的敲门声响起,使得宋知书回过神来。


起身推开房门。


是一名中年男子,穿着青蓝色布衣,胸前绣着‘金陵信差’四个大字。


不过浑身浸湿,看起来极其凄惨。


“仙长。”


“这是您的回信。”


“外面下了大雨,可能有点淋湿,您担当点,小的也不是有意。”


信差满是歉意,担心宋知书恼怒。


他只是个凡人,面对修士,哪怕是练气二层的修士,也不敢得罪。


主要是这突如其来的大雨,是谁都没有料到的。


“无妨,这雨下的太突然了。”


“你等下。”


宋知书看着对方浑身浸湿,从房中取出一把纸伞。


“拿着去吧。”


“路上小心些。”


宋知书没什么能给的,灵珠什么他舍不得,唯一能帮的就是借把伞给对方。


“这.......”


后者明显一愣。


他没想到宋知书竟然这么好说话,而且还送把伞给自己。


伞不值钱,可这种对待让他莫名感动。


他只是一名信差,还是个凡人,生活在明月城内。


这些修士仙人,在他眼中看来,一个个高高在上,哪怕是练气一层的修士,只要是修士,那他们的阶级就已经划清。


上下之分,根深蒂固,没有修士瞧得起凡人,当然也不会主动找凡人麻烦。


因为没有人会去找蝼蚁麻烦。


“多谢仙长。”


“不过这伞我还是不要了。”


“害了书信,再要纸伞,多少有些冒昧。”


“淋湿点不怕,回去洗下身子就好。”


中年男子憨笑,连忙拒绝。


“纵然不顾身子,有把伞可以遮些书信,我性子温和,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。”


“拿着吧。”


“不值什么。”


宋知书将纸伞再次递给对方。


“这。”


“小的多谢仙长了。”


“明日必来还赠。”


信差憨笑,也不扭扭捏捏,接过纸伞便告退了。


只是就在信差离开时,一缕缕白色气雾,自信差身上没入自己体内。


刹那间,宋知书惊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