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人间最得意 > 第六百二十六章 云下的事

第六百二十六章 云下的事

作者:平生未知寒 返回目录

这个世间的灯笼很多,但是世间所有人都知道的那一盏,却在佛土。


十二位圣人,便有十二件圣器。


十二件圣器里,儒教最出名的是那一本儒教天书,道门最为出名的自然是叶圣手中的镇妖碗,这位圣人贵为道门圣人,手里的那件圣器甚至于还曾压过一位大妖,自然能被世间很多人熟知。


佛土的那盏灯笼是佛教最为出名的圣器,也是十二件圣器中最为出名的一件,更是天底下最为出名的一盏灯笼,那位灯笼和每位圣人的圣器不同。


这是佛教立教以来便存在的事物,传承多年,由佛门教主掌管。


这一代的佛门教主是慧稠僧,他是佛土之主,众多僧人心中的佛教第一人,他的境界高深,佛法也是世间第一,从不踏出佛土半步,这一辈子都待在灵山,只因为两件事,第一件事是因为灵山有世间的所有佛经,这些佛经数量之多,很多人穷尽一辈子都看不完其中的一小部分,慧稠僧年轻时候便立下誓言,倾尽一生都要把灵山的佛经尽数看完,为此一辈子,慧稠都没有走出灵山的想法,甚至有人想着,慧稠为什么要努力修行,只怕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研习这些佛经。


第二件事便要简单太多,就是因为那盏灯笼实在是太过于重要,所以慧稠僧要日夜不离开那盏灯笼,要看着。


那盏灯笼为什么这么重要?


答案就在于那盏灯笼的效用。


别的圣器都有一个明确的作用,比如叶圣的镇妖碗,就是为了镇压妖族的,陈圣的鬼画符,就是符箓的最高体现,那么这盏灯笼,代表着的就是生死和时间。


这两点都是圣人最想知道的东西。


长生永远是圣人们谈论的最多的事情。


传言当初为了让那盏灯笼离开灵山,道门和儒教两边的圣人曾经想要和佛土的圣人达成协议,用那盏灯笼去换一些别的东西,总之条件是极端优厚,就为了看那灯笼几眼,感悟一番长生。


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。


所有人都知道,每一代的佛教教主对于时间长河的理解都没有人可以比拟,那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盏灯笼的原因。


周夫子言语里提及那盏灯笼,也显得很是庄重。


“你本来就知道那盏灯笼的重要,别说是我,就连是佛土所有僧人一起去求他,他都不会让我把灯笼带着离开。”


那个老和尚看着周夫子,言语平淡,“他不愿意和外界打交道,但我却是愿意的,你们要是愿意和我多说说,以后把灯笼带来,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。”


周夫子像是看白痴一眼看着这个老和尚,冷漠道:“就你这样,怎能做主?”


“所以我也是为了做主,我看着慧稠做了数百年的主,我有些烦了,他只知道读佛经,那么就去好好读佛经,佛土该让我好好管管。”


周夫子叹了口气,不愿意在这里继续浪费时间,有的人与他待再多时间都觉得有意义,而有的人,与他待的时间即便再短,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。


很明显,现在的老和尚就是属于后者。


老和尚知道周夫子的谈兴不高,他抬起头,摆出一副很奇怪的神色,“叶修静想来会有些兴致,她的那个女儿现在肯定出了些问题,可灵山的佛经里有许多是可以为她解惑的。”


周夫子叹了口气,没有说话,只是一个闪身,便离开了此地,去了别处,一道金光,就将他的身影掩藏。


谈生意也好,还是做什么别的也好,要想做成,得两方把差不多的筹码都摆到身前这才好谈,即便是有一方的筹码不够,那只要另外一方对于对方的筹码表示出来兴趣,那自然也能谈。


可有些情况是,这谈生意,对方什么都没有,就要来空手套白狼的。


这样的生意有,而且还不少。


但是这一定要某一方很是精通此道,另外一方更要傻的出奇这才好。


可现在的情况是,不管怎么看,周夫子都不像是那个傻得出奇的人,那老和尚也不像是那个精明到了无以复加的家伙。


所以这个生意,周夫子,根本没有谈下去的兴趣。


即便是换了叶修静,也是如此。


云端的圣人,没有一个人是傻的。


尤其是这两位一教之主。


……


……


周夫子离了彼地,便来了此地。


学宫的高楼不少,那些建筑甚至于还要比洛阳城的很多建筑来的高大一些。


学宫的风景一向都不差,让世俗里的百姓来看,只怕就要惊掉下巴。


周夫子当年便是学宫里走出来的修士,此番重游故地,却是没有任何怀念之情,他只是穿过一片片山林,很快便落到了一座破茅屋前。


学宫里的修士们知道,这座茅屋里住着掌教苏夜的先生。


那位老先生虽然从来都不走出这破茅屋,但是既然是掌教的先生,自然也有很大的声名。


有些不好的名声也很容易传出去。


周夫子站在这茅屋前,那本儒教天书重新回到了他的腰间。


这破茅屋里的那个老家伙当年和云端某位圣人的口水战,其实周夫子也知道,可他并未参与其中,这除去因为他碍于身份之外,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原因。


但事情的始末他是知道的。


那场几乎已经不传于世间的骂战,应当是随着那位圣人离开人间而烟消云散了。


而实际上,即便在那位圣人还活着的时候,也没有任何人在提起那场骂战。


知道的人寥寥无几。


知道事情的始末的,更是如此。


为何不让那件事在世间流传,这是那位已经离开人间的儒教圣人的私心,他就是不愿意太多人知道,至于为什么,答案也很浅显。


因为那场骂战,其实是他输了。


为什么那老先生会待在这破茅屋里,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。


但不管如何。


那位老先生在骂战上胜过那圣人的事情是事实。


无法更改。


圣人和人间中间有一片云。


有人在云下,有人在云上。


云下的人胜不过云上的人。


没有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