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 字色: 字号: 双击滚屏:
爱阅小说 > 谢家的短命鬼长命百岁了 > 第一百四十五章故事

第一百四十五章故事

作者:晏三合谢知非 返回目录

说?


还是不说?


说,这个吴书年会不会就此拿捏,就此要挟?


不说,是不是显得没有诚意?


思忖片刻,晏三合坦坦荡荡道:“事情的确不小,如果心魔不解,老太太的儿孙就会倒霉。”


吴书年若有所思地看向裴笑:“裴公子,你外祖家是不是官至户部侍郎?”


人家都吃过还魂丹了,季家的事情也不是能瞒得住的。


裴笑一点头,“我大舅舅曾经官至户部侍郎。”


“曾经?”


吴书年皱眉:“那么如今呢?”


“不瞒着你,如今已是阶下囚了。”


裴笑沉默一下,觉得不能让他就这么牵着鼻子走,又补了一句。


“吴书年,这已经是我们送给你的第三份投名状,我们所有的诚意都拿出来了。”


吴书年一言不发地低下头。


因为太瘦的原因,他的颈脖显得尤其的细长,仿佛轻轻一折,就折断了。


裴笑吃不准这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思,桌下的脚轻轻碰了碰晏三合的。


晏三合掀开眼皮看裴笑一眼,没作任何反应。


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,连底牌都给人看去,再催就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

他们费尽心思引他们上钩,显然是有所图的。


图什么,他早晚会说出来。


果不其然。


须臾,吴书年抬头看着周也,口气带着一些询问。


“晏姑娘和裴公子给我们递了三份投名状,阿也,我们也还他们三份,你看如何?”


这话一落,桌上三人心跳如擂。


来了,来了,来了!


周也垂着眼,沉默良久后面无表情道:“这第一份投名状,我给裴公子。”


裴笑原本如擂的心跳,在听到这一句后,咯噔一停。


“我是华国人,但吴家人是我的主子。”


我的娘咧!


好大的一份投名状!


三人惊得同时倒吸一口凉气。


华国的人,华国的官,却认流亡君主做主子,这,这,这……


谢知非和裴笑更是面面相觑。


混官场的可以贪,可以色,可以不务正业,不思进取,哪怕你鱼肉百姓,草菅人命都不是什么大事,但身在曹营心在汉……


那便是大逆不道的卖国贼。


裴笑心里十分想问一句“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”,但理智告诉他:不能问。


“你这份投名状,我收下了。”


“这第二份投名状,我给谢公子。”


周也看着他:“驿站的事情,我是临时起意。”


谢知非皱眉:“不是早有预谋吗?”


“当时没有预谋,只为了顺手牵羊。”


周也声音十分的干涩,“我其实早在两年前就见过裴公子和谢公子。”


谢知非心头一颤,“你两年前就认识我们?怎么认识的?”


“我知道!”


裴笑这会的脑子十分灵光,“他一定是来我们百药堂买还魂丹的时候见过的。”


“确实如此,我每年进京述职时,都会来百药堂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知道两位都是顶顶有钱的主儿……才决定顺手牵羊。”


谢知非问:“是因为缺钱吗?”


周也的目光垂下,在吴书年的侧脸上逗留了一下,“算是吧!”


“他总是想把最好的给我,弄得家里入不敷出。”


吴书年口气没有半分责备,反而声音又温和,又沉稳。


他从大拇指上摘下一枚玉板指,“这板指用来抵那八百两绰绰有余,谢公子收着吧!”


我会要你姓吴的东西?


谢知非尽量控制着自己的语气,“周大人说得对,我谢三爷不缺那八百两。”


吴书年笑笑,没把板指再套上去,而是随手便放在了桌上。


周也冷冷看了谢知非一眼,目光一转,“晏姑娘……”


“等一下!”


晏三合打断他的话,“在你送出第三份投名状之前,我有两个问题想问。”


周也:“你说!”


晏三合:“这一趟,你去京城做什么?还是述职?”


周也:“专程买药。”


晏三合:“驿站的事情是临时起意,那么凉茶铺开始,你才是有预谋的?”


周也:“是。”


晏三合:“预谋什么?”


周也冷冷一笑,“晏姑娘太心急了吧,这正是我们要还给你们的第三份投名状。”


晏三合:“……”


“只是在送出第三份投名状之前,劳你们先听个故事。”


周也弯下腰,在吴书年耳边低语,“你说,还是我说?”


吴书年静了一瞬,“难得见到几个年轻人,不知为什么就有了说话的欲望。”


周也点点头,伸手拿过他面前的茶盅,递到他嘴边。


“那先润一润嗓子。”


吴书年就着他的手,喝了几口,然后一脸歉意道:“故事有些长,就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耐心听?”


“有!无论多长,我们都想听,而且求之不得。”


晏三合的声音很坚定。


吴书年要讲的故事,不会是普通人的起起落落,只他那个敢起兵造反,敢与华国对抗,敢灭郑家满门的老爹,就是一段了不得的传奇。


“这个故事要从我祖父说起。”


吴书年扬唇淡淡一笑。


“你们打听吴家,一定知道吴氏这个姓原是前朝的皇族,因为李氏谋反,才被赶下了台。


李氏手下留情,让吴家最不起眼的一支活了下来。”


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被他说得如此轻描淡写……


晏三合忍不住又打量了吴书年一眼。


“从高处摔落下来的人,有两种可能:一种是贪恋荣华富贵,一心想重回过去;一种是避世隐居,做个闲散世人。”


吴书年目光幽幽看着远处。


“吴家这一支素来胆小怕事,便隐居在北仓河边的老街,远离纷争,安分度日。


活是活下来了,但无时无刻不在李家的监视中,天地虽广阔,何处可避李。


近百年来,吴家人一代一代都活在命悬一线的胆战心惊中。”


人心原非如此。


晏三合在心中叹了口气,换了谁坐上那个王位,都不会对吴氏一族放任不管的。


“祖父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,性格内向且沉默寡言,一头扎进书里,两耳不闻闲事。


我父亲曾对我说过,祖父的屋里堆满了书,只要有好书,他连饭都顾不上吃,觉都顾不上睡。”


听到这里,晏三合不由的想到了晏行。


晏行也是爱书成狂,只要寻着一本好书,比孩子要到糖吃,还开心。


而爱书之人,心中必有丘壑。


看来,吴书年的祖父也绝非泛泛之辈。